作为古典音乐中的顶流IP,贝多芬不仅在西方语境中保持着不灭的热度,而且格外受到中国乐迷及知识界的欢迎...
在我们面对过去和未来令人不安的挑战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抚慰与支持。
有大量贝多芬的传记流传于世。我想对其中的几部做一些个人评点。
钢琴三重奏并不是贝多芬作品中的大部头。比起钢琴奏鸣曲和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的地位也是相对逊色的。
这首《三重协奏曲》就像古典时期协奏曲一般,也包含三个乐章。
一路修行,不过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与自我的和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影《潜行者》与Op.106的深意...
在贝多芬出生250年后的今天、在人们普遍心浮气躁的今天,这种境界更加难能可贵。
假如贝多芬在1802年真的自杀了,那么既不会有之后一连串的经典杰作,更不会有科瑞里亚诺的这首幻想曲了...
如果说交响乐是贝多芬面向公众的“宣言”,钢琴曲则是他倾诉感情、表达思想的“私语”,也是他拓展作曲和演...
贝多芬直至死,都充满着矛盾。他的晚期四重奏亦是如此。
再对比一些20世纪(部分在呈示部就不让主题完整进入了)的新赋格曲,贝多芬的赋格“参数”具有异乎寻常饱...
我有时也挺好奇,如果作曲家来到当下,会怎样看待今天的世界呢?
什么是传统?只有当它具有某种未来性,并且存在于此刻,这才是传统。
草稿可以帮助他回顾和审视以往创作乐思与进程;另一方面则同他的自我意识和艺术抱负有关,提前预感到这些文...
瓦氏对Op.131末乐章从“悲剧”到“圆满”的阐释方向的转变,大概也是一百多年来贝多芬晚期接受流变的...
“我还真是缺乏想象力啊”。影子贝多芬宛若洪水猛兽侵蚀着书柜,我却毫不知情。
贝多芬于我们来说也从不意味着过去式,他就是现在进行时,他伴随着我们,给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