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0-12-23·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78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王竞尧
你喜欢一个人在家听音乐,还是在现场和一众爱音乐之人共同聆听?每一场音乐会都是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在乐手与听众之间流动的不只是乐章,还有当下的气氛和情绪,绝对比在家听CD或看视频震撼得多,所以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听音乐如是,玩音乐亦如是,就好似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独奏各具魅力,但加起来变成三重协奏曲,再与整个交响乐团的乐声层叠交错又会产生什么火花?
协奏曲(concerto),字义是竞争、搏弈,指的是独奏家与乐团之间既竞奏又合作的演出关系。三重协奏曲是最早源自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不过多半是以弦乐或管乐家族的排列组合为主,这种音乐形式通常都会被称为协奏交响曲,莫扎特和海顿便曾为木管乐和弦乐谱写过类似的作品,如莫扎特的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K.364)、《双钢琴协奏曲》(K.365),还有《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等。
然而,贝多芬特别为小提琴、大提琴及钢琴三件乐器与交响乐队相对峙而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可以说是室内乐黄金组合,既像对手之间的竞争,又如恋人之间的絮语。看似是三条平行的旋律,实则互相激荡,时而炫技较劲,时而三琴和鸣,交织出扣人心弦的乐章。三种乐器的演奏者除了需各自拥有超凡技艺,更需要犹如心灵感应般的合奏默契。
《C大调三重协奏曲》(Op.56)创作于1803年,这是贝多芬创作的丰收期,《第三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21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23奏鸣曲》(“热情”)以及他唯一一部歌剧《菲德里奥》都是在此时期完成的。这首《三重协奏曲》兼备室内乐曲的亲密感和协奏曲的壮丽感,蕴藏着相当的魅力。这部作品为贝多芬解决了协奏曲写作上的难点,即怎样处理“过渡性合奏”。因此,可以认为此曲为他以后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铺平了道路。
该曲原本是为答谢他二十多年的钢琴学生、同时也是他的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大公而作,这位大公虽然是贝多芬的学生,但琴技实属一般,于是贝多芬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奇特组合的《三重协奏曲》,曲风异于平常所认知的贝多芬,缺少积极强烈的个性,反而表现出浓厚的室内乐沙龙风,谐和、灵巧且带着欢愉的气氛。其中钢琴部分刻意安排得尤为简单,但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演奏正好相反,技巧艰深复杂。三重奏组室内乐的纤细温暖与交响乐的气势磅礴间的巧妙结合令人充满惊喜。整首协奏曲开篇始于宁静,逐渐意气昂扬,最后以光辉结尾落幕,全曲既有辉煌壮丽的皇者风范,又有触及灵魂的深情絮语,还有极富哲理性的苍劲感,令人拍案叫绝。
这首《三重协奏曲》就像古典时期协奏曲一般,也包含三个乐章。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