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0-12-23·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71个字,产生2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庄加逊
某媒体希望就萨义德的《音乐的极境》做些文章,适逢贝多芬年,所以提议话题能围绕贝多芬展开。这一提,我才发现某些古怪。贝多芬似乎以一种鬼魅的、水气般的形态活在我的时空里,家中没有一本标题为贝多芬的书,哪怕是罗沃尔特这类古董级的普及音乐宣传小册。大概是逆反心理作祟:他是如此脍炙人口,疯狂的、兽性十足的造型诉说着人类抗争命运的荣耀。正如以赛亚•伯林所说,浪漫主义最终留在人们心中的核心代表形象就是在阁楼上怒吼的贝多芬:“贝多芬是听从于自己内心呼唤的人。他贫穷、无知、粗鲁、没有教养、不通世故,除了驱使他前进的灵感以外,他的一切也许都让人兴味索然。但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总是坐在阁楼上不懈地创作,追随他的心灵之光创作。这才是一个人应该做的,这就足以使贝多芬成为英雄,代表着人类所能具有的最英雄主义、最负有自我牺牲精神、最辉煌的品质。”(事实上,浪漫主义的意象远大于此,倒不如说这是现代人的刻板印象。不过,贝多芬确是帮了后人一个大忙,他为我们描述浪漫主义提供了救命稻草。)如今,它显出苍老的疲惫。
话说回来,为了这应制文,我开始搜寻家里每一个可能隐藏贝多芬的角落,看能寻些什么灵感与线索。很快,一堆书在面前垒了起来: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小说的艺术》、大江健三郎的封笔之作《别了,我的书》、T.S.艾略特诗集《四个四重奏》、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林德尔•戈登《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萨义德回忆录《格格不入》、莱布雷希特《回忆中的马勒》与《为什么是马勒》、木心《文学回忆录》、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萨义德《音乐的极境》、古尔德《古尔德读本》、罗斯《余下都是噪音》、霍华德•古多尔《从巴比伦到披头士》、五十岚太郎《建筑与音乐》。另有一些事关音乐史的书,大体都绕不开贝多芬的名字,无需再一一罗列;尚有许多未翻阅的,不知是不是还有贝多芬藏匿的踪迹。我忽然想起早年与沈章学琴时的一件事。那时我不过十岁上下,某日在琴房,沈老师自顾自地在钢琴上弹起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很是古怪,因为老师整天挂在嘴巴上的是巴赫。我一边收拾琴谱,一边听他在那叨叨:“贝多芬……我们还是缺乏想象力啊……”我与他学琴十年,那是他唯一一次提贝多芬。沈章并不像是在跟我聊天,我也并不在意,这曲子在琴房里、甚至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每天都能听到。如今想来,说得对,“我还真是缺乏想象力啊”。影子贝多芬宛若洪水猛兽侵蚀着书柜,我却毫不知情。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