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麦
2019-01-23·阅读时长2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409个字,产生2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哥本哈根这个人口不足70万的小城,散落着64家米其林上榜餐厅,其中的14家星级餐厅,代表了哥城最先锋的料理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印有星星的米其林标牌也是一个餐厅收成的象征,餐厅也因星得“福利”。例如更多的人力投入和奢华的环境布置,吸引媒体和食客的眼球,以及丰富的藏酒等;此外,一家三星的餐厅可以迅速将人均价格提升至2000元以上,而这一优势给厨房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可以将食材成本提升至更高,使用名贵食材,或是采用更为复杂的烹饪手法,以此来满足厨师的表达欲望和食客的味蕾需求。不过,丹麦的多数餐厅似乎并不想以此作为推广手段,多数店主会刻意藏起那个鲜红色牌子,将它放置在侧门或是一些不起眼的位置,想必是北欧人一贯的内敛,或许也是一种刻意的低调。
对于食客而言,餐馆的厅堂才是餐厅的主体,因为那是他们享受食物的地方;厨师们显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厨房才是一个餐厅的灵魂。不过,在米其林的标准中,只有三星餐厅,并没有三星厨房。就荣誉而言,米其林仍散发着光环,丹麦国家旅游局把“诺玛”(Noma)和“天竺葵”(Geranium)餐厅都定义为北欧最重要的文化体验项目之一,在各种大师级美食纪录片和节目中,哥本哈根米其林厨师的每次出场都如明星一般受人追捧。其实直到2016年,米其林才系统地进驻北欧地区(First Michelin Guide Nordic Region was published in 2016),这之前,“欧洲指南”的版图不断向北迁移,随即,哥市毫无预兆地成为全世界食客的目的地,它连带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也成为了新的美食圣地,一种被统称为“北欧风格”的菜就像他们的设计一样,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似乎没有一种菜系或食物风格是突然出现的,毕竟它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北欧菜似乎并非如此,它几乎是突然出现的。从十几年前开始,诺玛餐厅便成为了北欧食物的代言,当美食评论家们第一次看到那些粗陶、石器餐盘里简单、冷峻、自然,甚至有些惊悚的菜品时,不禁拿起菜单向厨师追问究竟,似乎从那时起,发酵红肉、腌制蔬菜、野鸭、昆虫,都成为了高级料理中不可或缺的素材。
15年前兴起的这轮北欧热仍在发酵,从最初的“可持续”“森林采摘”“少烹煮”,一直到最近流行的“茶菌”“风干”“贮存”工艺,索伦·瑟琳(S?ren Selin)、雷尼·雷德泽皮(René Redzepi)、莱斯慕思·科福特(Rasmus Kofoed)这些厨师,像魔术师一般,把平凡的食材变成高颜值且风味独特的菜肴,在他们的烹饪台上,农业文明似乎进化到了某种高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330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