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改变世界

铁路改变世界

作者:读书

2019-04-11·阅读时长13分钟

109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6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钟准

铁路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谁没有坐过火车呢?但说到铁路对于人类社会的塑造,今天的大众可能很少思考。比如,我们精确到分秒的时间观念就来源于它:正是铁路时刻表的出现,钟准不准才对普通人有了意义。铁路在十九世纪重塑了时空概念,一度使人感到“时间与空间的湮灭”(annihilationoftimeandspace)。它不仅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发生在一国内部,并随着海外铁路和跨国铁路的修建逐渐扩展至全球。

德国社会文化学者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Schivelbusch)一九七七年所著《铁道之旅:十九世纪的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就从微观角度深入研究了铁路旅行如何转化人们的生活。希氏的另一部社会文化史著作《味觉乐园:看香料、咖啡、烟草、酒如何创造人间的私密天堂》也曾在国内翻译出版。若想要对铁路史有整体的了解,英国铁路历史作家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ChristianWolmar)的三部科普性作品《铁路改变世界》《通向世界尽头》《钢铁之路》近年也陆续被译成中文。其中《钢铁之路》图文并茂,记录了跨越两个世纪的铁路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希弗尔布施的焦点集中在欧洲与美国,沃尔玛尔笔力则延展至全球,但对过去的英国殖民地关注更多。掩卷之余,不免回想起旧中国的铁路也大都由外国修建,并在近代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说工业革命时代由西方发明推广的铁路改变了近代世界,那么放眼今日,我国正在海外修建中国标准的铁路,也会重塑未来的世界吗?

传播“文明”的铁路

十九世纪初的世界,马车和水路旅行缓慢又奢侈,绝大部分人徒步最远也就到过他们村落之外或附近集镇。铁路要改变的,是一个低流动性的传统社会:人们依附于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婚配对象限于本村及附近,即使离丰收之地几百公里仍有可能遭受饥荒。火车的汽笛打破了这一宁静,宛如英国画家威廉·透纳(J.M.V.Turner)的画作《雨、蒸汽和速度》所描绘的场景:雨中飞驰的火车气势磅礴,驱赶着铁轨上的野兔逃窜。但铁路最初在欧美出现时,有保守人士警告乘客在时速超过五十公里的火车上会呼吸困难,铁路噪声和蒸汽机车的浓烟会导致奶牛停奶,牲畜害病。法国作家埃德蒙·德·龚古尔(EdmonddeGoncourt)认为在颠簸的铁路上,人们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福楼拜也说他在火车上寝食难安,无聊透顶。这些反对声音并非只是文人无病呻吟的怀乡病,而是人类初次面对工业技术刺激时的普遍焦虑。在希弗尔布施看来,人们过去所习惯的马车和帆船旅行是一种对自然的模拟,借助并受制于风力、水力、畜力和地形,而铁路是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直线规则战胜了自然的不规则。当最初的铁路旅客难以再将沿途景观尽收眼底,一度迷失了方向和距离感,只感受到颠簸。连当时的《柳叶刀》杂志也在讨论铁路旅行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比如造成视觉和大脑的疲劳。《铁道之旅》一书特别研究了与铁路相关的工业新病,如疲劳、事故、休克、神经衰弱和“铁道脊柱”(railwayspine)。

人们最终发展出工业化意识,适应了铁路旅行。里程碑的事件出现在一八三○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的铁路干线,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建成通车。该条铁路的总工程师乔治·史蒂芬森(GeorgeStephenson),首先将蒸汽机车和铁制轨道可靠地结合起来,此前人们仍在轨道上用畜力牵引车厢。这也定义了铁路:既包括轨道,也包括车辆,是一种“机器集成”。被英国人尊为“铁路之父”的史蒂芬森,确定了一四三五毫米为标准轨距,以及线路上所有火车均由铁路公司直接经营的管理模式,至今全球通行。英国提供的铁路技术和火车司机很快遍布大西洋两岸,促进了欧陆和北美铁路网的形成。进入二十世纪初铁路的黄金时代,铁路通过修建路堑、路堤、隧道、桥梁,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西高止山脉、内华达山脉、安第斯山脉,穿过了巴拿马地峡、苏丹沙漠和西伯利亚莽原,同时深入大城市的地下。这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化和全球化在地理上的扩展,连《百年孤独》中与世隔绝的小镇马孔多,也被铁路连通。

Liz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23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