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5分钟
最近,各行各业掀起一股反内卷之风,尤其是企业低价竞争行为成为重点治理对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当企业降价竞争被遏制之后,会不会意味着物价将全面上涨呢?
从最新公布的物价数据来看,已经开始出现了轻微上涨的迹象。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0.1%,虽然涨幅不大,但这是我国CPI在连续4个月负增长之后,首次实现了正增长,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小巷人家》剧照
6月份物价反弹的原因有很多,我国当前整理整顿“反内卷”竞争是其中之一。国家统计局最近谈到治理“内卷式”竞争时也表示,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最近几年,由于很多行业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加上经济下行导致需求不足,所以,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大幅降价来提升产品销量,“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
从短期来看,企业降价竞争的确能促进销量。不过从中国经济的高度来看,当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过度降价,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首先,企业的利润会越来越薄,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速。2022年到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已经连续3年下滑,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如果这样的趋势不能得到逆转,部分头部优势企业可能会在降价竞争中存活,但更多企业会因为过度降价竞争而亏损倒闭,不仅会拉低中国经济增速,还会对整体就业带来冲击。
其次,企业之间过度降价,还可能会加剧中国经济的通缩风险。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通缩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2023年和2024年的CPI涨幅均只有0.2%,远低于3%的物价目标。进入2025年之后,通缩压力进一步上升,今年上半年,有4个月的CPI同比负增长。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更是已经连续32个月保持负增长。今年我国将物价目标下调为2%,但以目前的物价走势来看,想要达标也是非常困难。
《我不是购物狂》剧照
和通胀相比,通缩对经济的杀伤力其实更大,不仅会挤压企业利润,更是会冲击消费。因为在通缩压力之下,普通民众预期未来物价会持续下跌,就会减少和延迟当前消费,就如同现在的网络热词,“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二百”。当越来越多民众开始延迟消费,就会让当前消费更加低迷。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在出口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消费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减轻民众的降价预期,摆脱通缩阴影,让物价实现适度温和上涨,才能让消费进入一个合理轨道。
所以,从中国经济全局出发,反内卷竞争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破局的重要出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对“内卷式”竞争的治理整顿持续升级。
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今年5月份,发改委对反内卷式竞争做出了更详细的回应。发改委表示——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这些都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再次将反内卷式竞争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反内卷竞争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普通民众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企业之间的过度降价行为被遏制,会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权益,甚至会引发物价全面上涨呢?
如果从短期来看,的确有可能会带来这样的效应。
我国企业的降价竞争行为,很多发生在消费终端,和普通民众直接相关,比如汽车和电子产品等大幅降价。还有些降价行为发生在生产上游,比如光伏行业为代表的大幅降价竞争等等,虽然不直接和消费者发生关系,但是上游降价最终也会传导到终端,导致最终消费品价格下降。
所以,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降价竞争,消费者是受益者,企业降价越激烈,消费者受益越大。从表面上来看,当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被叫停之后,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降价红利的确会减少,物价确实会出现反弹的可能性。
《小欢喜》剧照
不过,消费者虽然因为企业降价而得到了实惠,但是当企业之间过度降价时,消费者可能反而成为受害者。
首先,如果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甚至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很多企业可能会牺牲产品品质,最终消费者得到的只是质量低劣的产品。
其次,部分行业的降价竞争,也是头部企业打击甚至消灭竞争对手的策略。当一个行业的大部分对手被淘汰出局之后,行业形成垄断格局,到时候头部企业就可以大幅涨价。先消灭对手,再坐地起价,这样的现象其实已经屡见不鲜,过去几年的互联网行业,很多都是这样的操作手法。
从更高层面来看,普通民众不仅只是消费者,同时也是就业者。从就业角度来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内卷式竞争导致利润大幅下滑,甚至破产倒闭,普通民众也会面临收入下降甚至失业的风险。所以,企业过度降价,最终也会对普通民众带来冲击。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那么,大力整顿内卷式竞争,最终对物价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呢?
从短期来看,当企业过度降价行为被遏制之后,部分行业降价的速度会得到缓解,但是,这还远远不足以让物价全面上涨。
通缩的治理难度远大于通胀。日本用30多年的时间才走出通缩泥潭,中国经济虽然不至于重蹈日本覆辙,但想要快速摆脱通缩阴影也非易事。
因为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需求不足,通缩的源头也主要来自于此。治理企业的内卷式降价,主要是对供给层面发力,但是对于民众的需求层面影响不大。而民众的需求层面,主要还是在于提升收入。
治理企业内卷式降价,中国迈出了对抗通缩的重要一步。如果下一步我国开始大力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当民众收入得到大幅提升,这才有可能刺激消费,推动中国经济走出通缩。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4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