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台南小吃:“富贵甜”催生“幸福肥”

作者:曹玲

2018-03-05·阅读时长18分钟

461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158个字,产生2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台南小吃街从清晨经营到入夜,杨桃汤味道咸甜,非常特别(于楚众 摄)


台湾小吃名气实在太大,屡屡被认为是台湾风味的代表。我和台北的朋友聊天,问及那么多小吃怎么吃才好,朋友说,你可以端一碗蚵仔面线,举一个烤玉米,提一袋切好的红心番石榴和莲雾在街上走,看到好吃的臭豆腐来一份,渴了的话木瓜牛奶或柠檬爱玉只要四五十台币,然后喝一碗米粉汤,要是还有肚子再来点牛肉面或者卤肉饭,实在吃不下的话,去卤肉饭的摊子点一小份卤菜也可以,卤肉饭好吃的摊子,卤菜一定难吃不了……

我长叹一声:“来台湾,应该多带一个胃。”

台湾美食作家焦桐说,小吃在台北吃就好了,台北几乎什么都有。台湾小吃同质性高,比如蚵仔面线、蚵仔煎、卤肉饭等等,几乎全台湾都可以找到。南北地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调味料的使用和口味的不同,台湾以浊水溪为分界线,口味南甜北咸,尤其是嘉南地区的口味明显偏甜。


台湾美食作家焦桐(于楚众 摄)


台南的甜被称为“富贵甜”。17世纪初,荷兰人远渡重洋来到台湾,发现台湾高温多雨的环境非常适合种甘蔗。由于糖在当时的世界是高经济价值的食品,可以为荷兰带来很多的财富,因此在赶走葡萄牙人占领台湾后,荷兰人开始在安平建立据点,并且在嘉南平原大量种植甘蔗制造糖。

当时,台南糖的出口量居东亚第二,仅次于日本长崎,吃糖成为有钱人的象征。时至今日,在台南人的厨房里,糖依然是必备的调味品。

我们在台北品尝一番后,固执地去了台南。台南是台湾小吃的代表之地,小吃与历史古迹搭配的主题旅游已成为台南重要的观光资源。和台北不同,台南的很多小吃并不在夜市,两地人对夜市的概念也不大一样。南部人认为,夜市就是在一块空地上,每个星期有几天会有大批摊贩来摆摊,是个晚上吃吃玩玩、休闲娱乐的地方。而对于台北人来说,夜市就是小吃的代名词。

台湾人把往北称作“上来”,往南称为“下去”。我们从台北搭乘高铁下到台南不过两个小时。下了车,从月台上望去,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嘉南平原,和台北盆地的景色迥然不同,气候也不似台北那般阴雨绵绵,空中艳阳高照,微风拂面,令人心情舒展。

台南看起来有些破旧,路边是一排排上了年纪的房子。在西门圆环,街头一群机车呼啸而过,让你顿觉身处东南亚某地。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形容这座城市,它有着旧日的辉煌,明清时期便是台湾的首府,是台湾与大陆唯一的通商口岸,集政治、经济中心于一身,民生繁荣富裕,鸿儒名士荟萃,书院之多居全台首位。但后期,随着台湾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崛起,台南的发展受到滞阻,被称为“没落的贵族”。

但生长于此地的居民,生活间依然保留着一股旧府城的清高。这是台湾学习书法、古典音乐人数最多,拥有钢琴率最高的城市。相对应的,府城人的舌头对味道也更加敏感,更为挑剔。

我们入住西门圆环附近巷子里的一家民宿,老板娘是台南人,老板是广东人。老板曾是一名背包客,爱上老板娘之后便“入赘”台南。在他眼里,台南的生活节奏很慢,城市慵懒,人情浓郁。

他看我们行程满满,劝我们一定要慢下来才能体会到台南的好。民宿里的《台南旅游指南》里写道:“台南很小,走几步就有好吃的传统美食,再走几步就能看见或传统或清新的小店,继续走会发现身边的古迹景点,走着走着能在街头偶遇简洁的日式建筑。”

“不要急,到处都有好吃的。不怕没得吃,就怕你们吃不下。”老板拿出地图,给我们画了几个圈。在台南,港埠、庙口、戏院、菜市场一直都是人潮汇聚的地方,更是早期小吃发展的据点。位于台江内海水路要冲的水仙宫,至今庙前依然小吃云集,知名的度小月、平安虾卷都在此发迹;新规划的中国城、小北夜市晚上热闹;创始老店、经典招牌则见于民族路、天坛、东门圆环一带,至今屹立不倒。

来之前,焦桐建议我们去国华街吃早餐。国华街长约两公里,是许多台南知名小吃集散地,这条街上的小吃一间比一间历史悠久,是老字号爱好者的天堂。焦桐叮嘱道:“台南的早餐异常丰富,你们可以早点起床,沿着国华街三段从头吃到尾。”说实话,台湾人已经把他们的食物林林总总写了个遍,我自觉写不出什么花样来,倒不如轻装上阵,单纯“大开杀戒”,满足口腹之欲。

第二天早上8点,一位叫许全辉的本地小吃店店主来接我们,他是我们当地的美食向导,我们称之为辉哥。他挺着啤酒肚,看起来像是爱吃之人。

我们从民族路进入国华街,一眼望去便看到金得春卷、富盛号碗粿、阿松割包、叶家小卷米粉等一众牌匾,全都是焦桐推荐给我的。高手林立竟如此密集,幸好不是一个派别,我心里暗想。


金得春卷配料丰富,最后撒上的花生粉和砂糖是特别的台南味(于楚众 摄)


第一家:金得春卷

这家店就在路口,正当我站在马路中间四处观望的时候,辉哥已经把春卷递到我手中。我咬了一口,第一感觉是有糖粒!我对摄影师喊:“这里春卷是甜的,快来尝尝看。”

早就知道台南的食物甜,没想到上来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台湾其他地方的人开玩笑说,台南人家的厨房就只有二砂(红糖)和冰糖两种调味料。

我跑去看春卷的制作过程,摊上一字排开十几种馅料,有圆白菜、皇帝豆(菜豆)、豆干条、细蛋皮儿、虾仁、五花肉、蒜苗、香菜、花生粉、砂糖……店家把色彩缤纷的馅料一一放在薄薄的饼皮上,撒上花生糖粉,包好放在平底锅里微微煎黄,吃起来外皮有点焦香。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也有很多学问。比如高丽菜先放,花生糖粉最后放,这样可以避免高丽菜遇糖出水,泡湿饼皮影响口感;五花肉和豆干要事先卤过;干煎封口是为了让外带客人方便,以免内馅散开。

这个店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店名源自创始人李金得。最早春卷在台南并不普遍,一开始生意不好,直到李金得的妻子突发奇想在春卷里添加皇帝豆,没想到在家庭主妇间广受好评,皇帝豆的绵密滋味在配料中十分突出,配上新鲜脆爽的梨山高丽菜,口感非常丰富。

“魔鬼都在细节里”,只是这糖粒有如一场文化冲击。店家说,如果不习惯也可以选择半糖或者无糖的口味。

台湾卖润饼的摊子很多,润饼来自福建,堪称春卷的变种。听说有人在润饼里加入卤肉、炸鸡、冰淇淋,用千岛酱、莎莎酱、甜辣酱调味,感觉像是老年人听摇滚,又是一场文化冲击。

文章作者

曹玲

发表文章42篇 获得63个推荐 粉丝35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听吧,爱情

情歌何以动人

196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