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山西:五谷杂粮入馔来

作者:曹玲

2018-02-24·阅读时长17分钟

5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722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面食进了高档酒楼,变得精致起来。右为晋韵楼面食大师孙恩普 )

去年年末,电影《赵氏孤儿》上映后,引发了一场关于面条的争议。葛优饰演的程婴一出场,就“呼哧呼哧”地大啖面条;妻儿惨死后,程婴用面馆里的面汤代替乳汁养活了赵孤。程婴和韩厥密谋复仇,怕赵孤泄露,程婴每次都用下面馆吃面封住孩子的嘴巴。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山西人爱吃面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有好事者认为,2000多年前的山西人压根儿吃不上面条。小麦起源于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的时间不会早于4000年前。在程婴所处的年代,小麦已经普及了,《左传》记载,当时温、陈、齐、鲁、晋都是小麦产区。但当时小麦的精加工方法并没有传入中原,麦子长期以来只被用来蒸制“麦饭”,也就是脱粒去壳后直接食用,顶多粗磨或舂成粗粒。据考古人员推测,东汉时期的“汤饼”或“煮饼”是最早类似面条的食物。也就是说,在真实世界里,赵孤要想吃上一碗面,至少要等上500年。

不过,山西人说的面,不单指白面。他们把加工成粉状的谷物均称之为面。山西被称为“小杂粮王国”,据山西省农科院小杂粮专家林汝法教授向我介绍,山西小麦产量约占粮食作物的1/3,其余都是杂粮。杂粮分大杂粮和小杂粮两种,玉米和高粱产量高,称作大杂粮;其余的莜麦、荞麦、谷子,糜子、蚕豆、芸豆、绿豆、红小豆等等,统称小杂粮。

文章作者

曹玲

发表文章4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35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盛世之素

笋 菌 蔬 谷 薯 豆腐

9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