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昇
2020-01-22·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韩昇。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大禹的“治水”和"敷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中国。
要很好地管理中国,就应该对它更加精细地细分,要根据中国的山川地理的形式,分出一些版块。这些相对独立的版块,要根据什么来划分?很明显,它不能根据人为的行政区划,因为所有人为的东西都可以被人为地改变,它就一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可能长期持久。所以这种区划分,就应该有它合理而且稳定的一些基本要素作为根据——这就是自然的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是由山和水的走势来决定的。古代的人就把这个道理归纳为风水的学问,实际上也就是在探讨自然环境,它造成了风俗民情,进一步又影响到人们的生命、生活、居住和生产等各个方面。
古代的人驾驭自然的工具比较落后,因此他就会更加强调对于天文地理的观测,并且努力要让它们相互协调起来。前面讲到尧主要的功劳是观测天时、制定历法,而禹是治理水患,开辟疆土,这两个人一个是顺天时,一个是得地利,都在调适和大自然的关系。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告诉后人,办任何事情都要顺应三大要素: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要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则,顺应这个规则去做事情,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事情比较畅通。如果你要反过来做,要和规律拧着做,那么这个事情往往失败的多,不容易成功。
九州的区划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它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是黄河、淮河和长江这三条大河,以及阴山、秦岭、太行山这些主要的山脉,山和水相结合形成了一片片相对独立的区块,这就成为划分九州的根据。按照古代人的说法,就是由风水来决定的。
九州是上古时代对中国比较粗略的一种划分。区块划分得越粗就反映当时生产开发的水平越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出现更加精细的划分。
西汉从冀州就划分出并州和幽州,从雍州就分出了凉州,从扬州就分出了交州,这就成为了十三州。
并州在山西正好是两条大的山脉,东面是太行山,西面是吕梁山。幽州是在辽河流域,东北平原。凉州是河西的堆积平原。胶州在岭南,它包括了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新设立的州,也都是根据自然地形构成比较独立的区块。十三周显然要比九州划分得更加精细,而且越往后就会化划分得更加细致,更加合理。
在这种自然区块里面生活的人,会形成相对独立的风俗民情。这就是自然环境对人文的影响。在一个相同的区域里面,大家的生活的样式、习俗礼节,以至于大家的价值观都会逐渐趋同,这样就从一种自然的区域转变为一个文化的区域。一旦形成为文化的区域,就具有了排外性,就出现了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的歧视。
▲关中地区历代都城分布情况
在中国古代大的区域,就像关中地区和山东地区,关中地区看不起山东地区,认为山东地区的人挺奸诈的,山东地区的人看不起关中地区的人,觉得他们太土了。这是大的区域。如果说从小的范围来讲,像青州、兖州这一带,齐国和鲁国彼此也看不起。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各个区域自然的环境,以及它所生成的文化特点。不管是生活生产,还是治国理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司马迁自己走过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他对这些区域以及这些区域的文化有亲身的了解,他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按照当时十三州这种区划去掌握中国,而是根据自然文化区的实际情况,重新做了更加细致的区分,对每一个区域做了生动的介绍。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我们借助司马迁的观察,也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区域,理解各个区域的状态,这样子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
从历史的起源性进行追溯,中国上古的中心区域应该在现在的山西河南这一带,也就是汉代称作河东、河内、河南的三河地区。但是如果从后面兴起的,并且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情况来看,周的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从西周一直到唐朝,中国最主要的王朝,都城都建立在长安。所以中国古代的前半段,它的中心区域是属于关中地区。
为什么两千年来,各大王朝都要把都城放在这个地方?这样我们就应该对关中地区的地理形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地理的形势来看,关中是属于上上之地。它的南面有一个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在陕西境内是秦岭的东段,海拔都在1500米到2000米之间。北岳华山是号称“奇险天下第一山”,而通往中原的是崤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秦人在崤山的北麓谷地中建立了函谷关,这个道路的宽度只有一辆车能够通过,所以它的艰险就像盒子,称为函,就像函一样的,所以称为函谷关。
▲崤山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面临着一个绝涧,有很深的涧水,南面接着秦岭,北面堵着黄河,它控制了咸阳到长安的咽喉,这样的地区易守难攻,守在这个地方,中原的势力就没法进入关中。当年楚怀王曾经率领六国的联军浩浩荡荡来叩关,结果被秦打得大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
▲秦国进军豫西通道和晋南豫北示意图
从函谷关往北和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山西省的运城、临汾,和吕梁地区隔着一条黄河相望,东岸是有中条山和吕梁山,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的屏障。
继续往北走,出了陕北,那就是区分草原和农耕地区的阴山山脉,它就构成了北面最坚固的天然防线。
从这里转向西南,看到的是贺兰山和六盘山相连,把整个西面严严实实地挡住了,并且和秦岭相接。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支脉的黄河,沿着贺兰山北上,一直流到阴山,再折向东面,到河口镇南下,顺着吕梁一直到潼关,出了晋陕峡谷,再转向东面,穿过华北大地一直流向大海,黄河就从西北和东三个方面向马鞍形一样,把关中地区怀抱起来。有了这个水,还有山——秦岭、六盘山、贺兰、山阴山和吕梁山脉,又把整个关中地区完整地紧紧地包裹起来。
一条大河,四面环山,这么完整的区域,在中国找不到第二块这样的地方。进出关中的通道主要有四座雄关:东汉建的潼关取代了前面说到的函谷关,是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地处黄河的渡口,位置在晋陕豫三省的要冲,它扼守的长安洛阳的一道和要冲,一直被称为第一关。
武关是关中的南大门,北面依靠最险峻的少室山,其他三面都是面临河谷的绝界,山环水绕,险阻天成。刘邦曾经从这里进关,推翻秦朝。
散关是关中的西大门,处在大散岭上,非常险峻,山层层叠叠,成为了秦岭的咽喉,控制住了川陕的交通。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挺进关中的。
崤关是关中的北大门,在六盘山山口,依靠险峻的山势建立起来的。深谷险阻,扼守了从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它就成为了抵抗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进出关中的道路,每一条都是非常狭隘崎岖的,整体上构成了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利。
所以这么大的关中,只要能守住四座关,就基本上能守住关中地区。所以在整个防御方面,它又展现了无比的优越性。
▲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在中国古代这种具有封闭性的区域往往是重要的文明据点。山和水包裹的区域如果比较小,在历史上往往就会成为一个大家族崛起并且盘踞的地方;如果它包裹的地方足够大,就会成为国家兴起之地。
关中地区的地域非常广阔,从延庸两个线以东到黄河、华山,号称高朗沃野,方圆千里。八百里秦川,它的中心地长安有八条水环绕着它,风调雨顺,得天独厚,关中就可以撑起一个大的国家。从夏代以来都把这里作为上上之地,开辟成为最富饶的农业区域。西周在这里崛起,秦国在这里壮大,汉朝在这里定都,唐朝在这里把中国推向了盛世。
长期的中心都城的传统,就造成了当地的老百姓有先王的遗风,重视田产,勤于耕作,农业生产又决定了定居的生活形态,有序的乡间共同体以及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物产富饶就使得人们安居乐业。这里的民风敦厚,把做坏事、邪门鬼道这种事看得很重,大家不去做。
关中同时又是西北和西南的交通要道,从崤关出去,经过河西走廊就可以通往中亚。西部各个民族和关中的交往非常频繁,受到关中很深的影响,像天水、陇西、北地和上郡地区,它的风俗和关中非常接近,它的西南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业居天下之首。
出了陕关进入巴蜀地区,这个地方有急流险滩的三峡出长江,山高谷深,常常是船毁人亡,非常难以通过。虽然大家更多会去走北面的关中,虽然北面关中的路像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也是山路崎岖,委婉曲折,但是它通行的可靠性要比水路高得多。交通的原因使得蜀地更依靠的是关中。所以司马迁就把巴蜀直接划到关中这个区块里面。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是一片的肥沃的土地,盛产栀子、生姜、朱砂、石材、铜铁和竹木等器具。
从蜀地又可以进一步通往云贵高原,可以提供马、牦牛和人力资源,大西南就成为关中的后方依托。陕西和巴蜀的人员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向关中,四方汇萃,商业发达,特别是在骑马行商,把东西方的商品长途贩运联系世界,那么关中又成为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频繁的东西交流的地方。司马迁曾经评价说,关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不过十分之三,但是这里的财富却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六。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货殖列传》
了解了关中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这些方面,就明白了为什么从西周到唐朝,中国强盛的王朝都会定都在长安,环山带水,固若金汤,内部幅员广阔,安全富庶,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古人称得关中者王天下。我们对关中的介绍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就把眼光转向中原。
转发与分享下方海报
在历史与地理的十字路口
听懂司马迁笔下的中国山河
发表文章201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5156人
著名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