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昇
2020-01-26·阅读时长5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到上面这一节,我们就基本上把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于中国各个版块的介绍都讲了一遍。
在这些版块里面,实际上司马迁基本没有触及四川(蜀)这个地区。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曾经跟我们讲过,说做人要实实在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自《论语·为政》)。我们看司马迁为了了解中国,第一次出来行走中国时,是从关中出来进入湖北,从这里开始顺着大禹治水的足迹走中国。他当时就没有去过四川,这就是他在介绍几个版块时没有写蜀地的原因。他不知道的地区,就不好写。但是后来他作为汉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南,走过了这个地区,他没有所见所闻写出来。因为他只是作为一个使者通过这个地区,没有深入去了解,所以他也没法很亲切地去写四川和西南地区。
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版块里面,他不但是写了各个地区的山川地理,还对这个地区的风俗民情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比如他会讲什么地方的人是非常努力地进行农业耕作,但是性格又比较小气;什么地区的人又喜欢好打不平。我相信这些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行万里路,一定要深入民间去走。绝对不能像今天有很多家长想要让孩子理解中国,带着他坐飞机来来往往,全部是住五星级饭店。住到五星级饭店,中国没有差异,到哪里都一样,就没有司马迁这个感受。
我想司马迁走中国的过程,也许在很多地方他也受骗上当过,但是他通过这些经历体会到每个地区的风俗民情,就能够非常生动地、亲切地第一手写出这些地方的风情。当然,这个风情和今天来说,差距已经变得很大了。所以司马迁在点评某个地方的人时,不管他们是大方的小气的、粗野的还是散漫的,他讲的都是以前。我们从今天的民俗把它接起来的话,就能看到这个地区从汉以来到今天风俗民情的变化。
总体来说,南方的开发要比北方艰难得多。它不容易开发,就造成了南方的人口稀少。有时候一个县占地很广,也就几千人。可能我们要走几十里地,才有一个邻居,它的开发整体上要远远落后于北方,这是南方总体的情况。
但是南方呈现是点的开发,在各个地区它的优点也显现出来。比如说靠海的地方,它能够煮盐捕鱼,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深入内地一点的太湖流域,这个地区就开发得很早,非常富裕。南方是一个水网丘陵地带,水资源非常充分,这就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太湖流域比较早期的开发成熟度高,这个地区就养育出最有南方特色的农业。什么农业?以水稻的栽培作为它最主要的特点。
按照以前的研究,一直认为水稻很可能是在云贵这一带首先发现的。但是从今天我们几十年的考古的情况来看,可以确定应该是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一带,最早出现了对水稻的栽培,年代大概可以推到8000年左右,这就和北方完全不同。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稻谷遗存照
中国北方开发出来的最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我们今天说的五谷杂粮,就是小米、黍、高粱等,这是属于中国北方最早栽培种植的粮食。南方最早培育出水稻,而水稻培育成功又造成世界性的影响。水稻大概在2200年前,由江南分别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它又形成了朝鲜半岛、日本这样一个水稻文化的农业圈。它的整个风俗和江南非常接近,所以水稻的种植是南方的特色,非常重要。
南方地势潮湿,南方人针对这个特点,采用了一种火种的方式。很长的时间内,做经济史的人在评论刀耕火种时是把它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形态。其实这个看法是错的。因为南方潮湿,所以人们秋收以后往往放火烧这些稻草烤田,而且烧完以后的这些草灰又成了肥料,有利于第二年农业的种植,所以形成了一个南方特点的刀耕火种。
南方每一个地区的开发的成本很高,就使得种植的作物,首先追求单位的产量,其次是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开发出瓜果桑麻,食物非常丰富。所以整个南方开发出来的地区,就没有挨饿受冻的担忧。当然另一个方面,因为生存比较容易,所以人们就不会太努力。司马迁告诉我们,在江淮以南没有见到挨饿受冻的人,但是他同时也很少见到千金的富人。(见《史记·货殖列传》:“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和南方比较安逸、安于现状的状况相比,我们看到在汉代之前整个北方的人们要勤劳得多。比如说北方的泗水、沂水以北的地区,它同样适合种植五谷桑麻,可以饲养六畜。但是它的问题是它开发得早,人口繁衍造成了地少人多,而且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所以生存不容易。为了防备这些不时而来的灾害,老百姓就喜欢积蓄财物,家里都有储备。
整个北方大部分的地区,从最富饶的关中到中原,一直到山东地区。总体来说,老百姓普遍的勤于农业,而且很重视人,所以产生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东部地区像齐国、赵国这些地区,它的文化比较发达,居民聪明灵巧,除务农以外,善于把农产品、畜牧、牲畜进行商贸交易,通过做生意获得财富。
这样我们跟随着司马迁的脚步,就围绕着中原地区,把中国的中心部完整地走了一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各大版块的作用,读懂中国的山川风水。这是我们从山川地理形势理解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察点。
到这里我们就把空间轴的第一个专题讲完了,后面我们将重新回到时间轴来。我们会回到大禹。禹为中国建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原则以后,出现了从“天下为公”变成“家天下”的变化。夏朝出现“一姓天下”这一种王朝时代。它分别经历了夏商周,特别是周,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巨大。周以前的这两个朝代对今天中国的影响已经相当淡了,但是周的文化非常深刻影响到周以后一直到今天的整个中国,形成了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
我们从下一节开始,我们将用一个完整的版块来讨论夏商周这个时期各种政治文化传统的形成,以及中国政治的演进。
我们所依据的史料,是《史记》的《夏本纪》《殷本纪》(韩老师念为《商本纪》)《周本纪》,所以请听众朋友们可以先预习《史记》这一段的记载。
《史记》中有关夏的记载,很多是采用《尚书》的记载,所以建议听众朋友们去阅读其中的内容,主要是三篇:《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尚书》是一部比较难读的古籍,专家都不没有办法完全读懂,因此郑重推荐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民、王健撰写的《尚书译注》。它有《尚书》的原文、专家级的翻译,以及很好的白话翻译。这是目前《尚书》译本里很值得推荐的。
如果我们能够读好这一本《尚书》,《史记》本身也有很多注释,我们也可以再回到《史记》读一读《史记》的记载。《史记·夏本纪》的记述很多是对《尚书》这三篇的提炼、重新写作。所以夏朝的历史我们着重要预习《史记·夏本纪》和《尚书译注》。
转发与分享下方海报
在历史与地理的十字路口
听懂司马迁笔下的中国山河
发表文章201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5139人
著名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