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昇
2020-01-26·阅读时长6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上一节我们介绍了东楚地区,它处于中国东南方位。从东楚掉头西行就来到了南楚,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西、湖北、湖南,以及安徽中南部地区。它的南面一直延伸到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
南楚这个地区物产丰富:像豫章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产黄金;长沙产铅和锡。只是这两个地方的蕴藏量不大,开发成本太高。至于说南方大量存在的竹子、木材这些资源在这里非常丰富。
南楚的北面是合肥,合肥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两边得利,就成为一个皮革、鲍鱼、木材汇聚之地。南面的番禺是南海,产明珠,所以珠玑、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类在番禺集中。南楚地域辽阔,地势低下,气候潮湿。在古代,男子寿命不长,各地民情差距很大。总的来说它的礼节习俗是属于南方型的,受到地区的影响很大。
南楚的北部在长江中游,分裂时代北方军队南下,往往会选择在这一带用兵,因为这里比较容易渡江,防御也相对薄弱。因为江南政权往往会把它的防御的重点直接放在建康一带,这样中游的防御就有破绽。北方一旦在这里能够突破长江得手之后,就可以把南方的东西切割开来,切为两段。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发动赤壁之战、西晋灭吴的战役、前秦苻坚发动的淝水之战、隋朝平定南陈之战毫无例外,都在长江中游布置重兵,试图从这个地方突破。据此可以知道,此地是南北交争的战略要地。在和平年代,南北来往商贸非常繁盛,所以这个地方的居民善于辞令,说话乖巧。不过司马迁指出他们虽说话乖巧,但信用度不高。
对南方政权来说,荆楚之地是势在必得。为什么?因为长江的水是向东流的,如果失去荆楚,敌人就可以顺流而下,江东岌岌可危。如果据有了荆楚,就可以扼守住三峡,直接关闭巴蜀南下的出口,这样南方的政权才能得到安心。三国时代,东吴不惜撕毁孙刘联盟,一定要夺取荆州。刘备倾尽全力,一定要攻克夷陵(今属湖北省宜昌市),道理都在这里。
处在中原联系南方的交接地带的是河南的南阳盆地,它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这个地方往西接汉中,往东是面对的长江、淮河,北上是洛阳,南下是荆州,它西北的武关,南面的汉水和方城山,分别是关中和荆楚地区的门户,所以这个地方一直是南北双方的前进基地,是一个交通要冲。历史上围绕着南阳、襄樊发生了很多激烈的战争。
颍川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豫州、南阳一带是夏朝的都城,属于最早开发的地区,又和东周、东汉的都城洛阳相邻,深受它们的影响,文化昌盛,养育了很多名望家族,人才辈出。动乱时代,政治中心洛阳混乱,京城的士人就散了出来。这些离开京城的人,既要躲开京城的动乱,又不愿意远离京城,就会选择离京城近的、安全的地方,所以就会选择在颍川、南阳一带居住,在此便于观望形势。一旦京城有机会,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赶回京城。北方人南迁,很多人也隐居在这个地方。比如说山东琅琊的诸葛亮,他就隐居于南阳,结庐在隆中。
夏朝的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这种风气流传下来,所以颍川人敦厚老实。南阳在颍川西南,古代称作宛(有学者认为此字读音应为yuān——整理者注),秦朝末年,曾经迁徙了不法之民到这里。所以当地人好事,风俗混杂,很多人以经商为业,喜欢打抱不平,抑强扶弱以为己任。到了西汉,这个地方的人还被人称为夏人。东汉武帝是在这个地方发迹,所以南阳就号称南都、帝乡。
从南阳北上,就来到了中原重中之重的三川地区。三川地区是黄河、伊河、洛河三条河冲击出来的小平原,它的中心就是洛阳。洛阳三面环山,北面黄河,南向伊阙(洛阳南边熊耳山的余脉龙门山被伊河穿过,因地势险峻被称为伊阙),西面有函谷关的险要,东面有成皋的鸿沟。它和西安之间中间有崤山,无论是从关中出发东征,还是从河东往西征伐,崤山都是艰难之地。秦和晋爆发的崤山之战,以及唐朝安禄山(703—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大败哥舒翰(?—757年,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唐朝名将,军事家),都在这个地方展开战斗,在这个山地都备尝地形的甘酸苦辣。
(秦)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 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於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史记·秦本纪》
东面的鸿沟是坚守洛阳的战线。楚汉之争,刘邦集结主力,在这里死死地顶住项羽的进攻,不仅为韩信挺进河北、席卷山东创造条件,也让自己不至于被项羽压缩到关内去。如果说这个地方失守,那么刘邦的汉就会被压进关中,以后就难以向东施展力量。
从西周到唐朝,中国王朝的首都经常是设在关中,关中虽然是易守难攻,但是对于广阔的华北地区来说,它难免偏西,会有鞭长莫及的感慨。西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它在洛阳再设立一个都城,就形成了两京制度,便于控制东部,这就显现出洛阳的战略价值。但是三川地区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最大的问题是腹地太小了,所以洛阳周边这些险要的形势一旦被敌人占领,它就难以回旋,反而变成瓮中之鳖。
▲ 洛阳古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邦建国当初本来设想国家的都城是放在洛阳,洛阳天下居中,对哪一方来说都是公平的。但是西汉最重要的战略家张良,马上就指出了洛阳地势的险要不如咸阳,难以长期固守。他提出了洛阳的缺点,就让刘邦明白过来,马上停止建都洛阳。
我们再看后面,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时候,他更看破了洛阳地势上不利的地方,他不直接进攻洛阳,而是全部占领了周边险要的地方,紧紧地包围洛阳,去围点打援,一并消灭了据守洛阳的王世充和前来增援的窦建德([573—621年],字建德,贝州漳南[河北故城县]人。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东汉大司空窦融后代,辽东宣王窦拓玄孙。武德四年[621年],为了拯救郑王王世充,带兵攻打虎牢关,为秦王李世民所败和俘虏,押解长安处死),成为一个经典的战例。所以洛阳这个地形看起来是一个天险,但是一旦周围被敌人所控制,它就成为一个像牢笼一般,难以挣脱。洛阳要在中国全局发生重大作用,就必须以关中作为依托。在两京这个格局下,洛阳就显现它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洛阳我们转头再往西南走,就进入了今天的四川地区。这个地区的中心地主要是在成都平原。四川地形的不利之处在于什么地方?由北从今天的广元进到汉中,再出到陕西,全部是崇山峻岭,地势非常险要。我们如果到了广元的剑门关,我们就能看到在山顶上是几十公里展开的这种山峰的地形,它朝南是一个缓缓的坡,很容易上来,可是它面向北面像刀靴一样的悬崖,几十米高,你什么天梯都过不去,所以李白在这个地方发出他的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李白《蜀道难》),讲的就是这个地区。
往南出来就要经过三峡,三峡深不见底,都是急流险滩。我是在1987年第一次坐船,从四川出三峡,那个时候已经是机动船了,但是晚上船都得停下来。到白天看见一边是机动船,一边还需要很多船夫用竹竿来撑这个船,避免这个船不小心搁浅,或者碰上礁石,非常难以通过。所以要一个大部队从三峡出来,要全面展开是非常难的。在历史上,除了刘秀曾经从三峡挺进到四川以外,很难从这个地方进入四川。
所以四川的地形构成了它很容易坚守,南北两头路都很难进出。坚守容易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它也很难出来,因此就在困守在蜀地。对蜀地开发最重要的、流芳千年的贡献,就是李冰(约公元前302—235年,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从水患之地变成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交通不便、进出艰难,反而造成四川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一种进取心。因此形成了一句话“少不入蜀”,因为到了四川,安逸的生活就让你根本就不想进取了。所以古人劝少年人不要到四川去,一去你的进取之心就没了。
▲都江堰风景图
图片源于都江堰文明网
四川这个地方在汉朝所讲的山川地理的形式,它最主要是作为关中的依托之地,它和关中是连在一起,所以我们讲关中的时候是把四川联在一起,讲到关中的富庶占天下60%,有这么一个依托,关中就成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很好的地区。
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上沿着司马迁的足迹把中国走了一遍。通过上面的分析就明白了各大版块的作用,读懂了中国的山川风水,后面我们又将回到夏朝来看看政治社会的演进。
转发与分享下方海报
在历史与地理的十字路口
听懂司马迁笔下的中国山河
发表文章201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5139人
著名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