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4亿”艺术品失踪?跨国展览的生态链

作者:陈璐

2019-11-27·阅读时长18分钟

166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321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IC photo供图)


召开这次发布会的“德国MAP收藏”,是这批藏品的所有者,但此前即便在行业内也少有人了解,其负责人玛丽亚·郑涂(Maria Chen-Tu)这是第一次高调现身于公众面前。她在发布会上陈述了事情经过:自2016年起,这批艺术品收藏经德国贝尔艺术有限公司及董事会主席马跃协助,在中国巡回展出,“用于促进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2019年年初,她提出请马跃在5月21日前将作品运送至她所指定的香港仓库,以便运回德国用于其他展览项目,马跃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多次催促无果。此时,她才发现这批作品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无奈之下,只能报案并召开发布会,以防作品被暗中销售。

不过,很快地,马跃也公开通过媒体回应道:“目前基弗、吕佩尔茨、格拉夫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存放在由郑女士控制的深圳、香港、上海的保税区仓库中,保税区的仓库是受海关监管的,全部作品是安全的。她随时可以取走。”也就是说,马跃认为郑涂所说的作品失踪,并不成立。

两方各执一词。那么,这些作品究竟在哪里?在艺术品跨国展览长达三年直至曝出失踪事件背后,发生了什么?


德国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IC photo供图)




奥地利艺术家蕾娜特·格拉夫


艺术品“失踪事件”的两个主角

当我在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堂见到马跃——这位“总估价24亿艺术品失踪案”中被声讨的主角的时候,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看起来和他用作微信头像的那幅油画肖像十分神似。“那是我年轻时候给自己画的像”。马跃说。虽然从1994年起便常年生活在德国,但他一开口还是京腔。

据马跃回忆,他和郑涂相识,是在2016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安塞姆·基弗在中国”展览之后。马跃是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这场宣传中称为“中德交流展览”的德国主办方负责人。他请来的策展人名叫贝娅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是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的馆长,“她向MAP收藏借展的作品。”马跃跟本刊这样介绍。他说,接下来,2016年12月,郑涂通过一个德国画廊的拥有者找到他,想和他进行合作;合作以十年为期,马跃将代理MAP收藏的这批作品在中国的展览展示和销售,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诸如运输、仓储和保险等全部费用,回报是获得作品销售以及衍生品所产生的利润分成。

这起合作是在没有书面合同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我分别致电马跃和郑涂时,他们均表示口头约定同样具有法律效应——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否认,双方的合作就建立在口头约定上。

“中国法律也承认口头合同,以事实论定。”马跃向本刊强调,“做一个展览会产生很多费用,包括策展人的策展费、作品的包装费、运输费、报关费和仓储费,以及展览的宣传费等,这都是我来进行投资,由我承担。”在他看来,现在曝出艺术品失踪事件,是郑涂毁约,是她要“独享这个果实”。当本刊记者提到,郑涂在发布会上称不久前收到了他索要1000万欧元的“损失费”,否则就不交出作品的威胁信时,马跃否认,“我没有威胁过她1000万,至今我也没有计算出来到底我应该向她索赔多少钱,也可能超过1000万欧元”。

对于他们的合作如何开始,事件的另一位主角郑涂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文章作者

陈璐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72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少年的他们

伤害从何而来

969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