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19-11-1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41个字,产生25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957年,一名女性在心理咨询室接受治疗(视觉中国供图)
我昨天半夜身体不舒服,跑到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人满为患,我又跑到海淀医院。血检结果显示,严重细菌感染,白细胞2万多,尿液中全是血。
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某种存在主义式的焦虑和虚无感。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原来是无所依傍的。我们不仅要面对某种特定的艰难,还包括生存自身的艰难。我们是如此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要走向衰弱和灭亡。
我一边坐着输液,一边看着人来人往,一个中年男人搀扶着老父亲进来,一对情侣在互相生气着走出去,我对面一个女孩正独自对着手机落泪。深夜,小小的输液室里,似乎汇集了人类存在的各种终极难题,孤独、自由、死亡以及人生的无意义。
我拿出iPad,看最后一集《情事》。这部美剧播出了5年,讲一个男人的外遇,如何摧毁了几个家庭和几个人的人生,以及他们各自艰难的救赎和重建。我对于那个男人的妻子海伦有很深的同情。丈夫的出轨,将她抛出了人生固定的轨迹,进入一种存在的茫然无助之中。但五季下来,她变成了剧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人。
在这部电视剧里,你会看到婚姻中各种复杂的面向。有时候,爱是一种多么沉重的负担。有时候,一个人的缺陷和美德同样令人难以容忍。有时候,时间一转就是30年。最后,诺亚告诉琼尼,如果创伤和痛苦可以延续代际,那么,爱也可以。最后,她终于有勇气回到家中。
最后一幕,海伦已经入土,白发苍苍的诺亚在妻子墓前读完一段书,独自站在蒙塔克的海边,带着他所有的伤痛和美好的记忆,跳起大女儿婚礼上那曲他未能参与的舞蹈,不远处是蒙塔克高高的灯塔,静静地伫立不动。真是一场人生如梦。
电视剧看完,我的点滴也快到底了,那一刻,好像整个世界消失了。我好像迷失在那个故事里,就在蒙塔克的海边,看着那个白发老人双手伸向月亮。是的,你要很努力,才能看到满月。这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焦虑已经消失无踪了。
这大概是一部电视剧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疗愈效果。我不禁好奇,它跟一段优秀的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期封面故事里,我们来谈谈心理咨询。更确切地说,我们想谈一下,作为心理疗愈的一种形式,心理咨询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属于生物学还是人文学科?我们又能向心理咨询期待些什么?
在中国,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大概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进入大众文化视野的。在此之前,就大部分人而言,我们对于内心世界的问题大都是漠视的。我们很少去想,何为自我?自我的核心是什么?我们的才华在哪里,缺陷又是什么?我们心里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想要的又是什么?我们常常不知道过去与今天的关联,今天与未来的关联,童年在成年后的人生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这些印记又会如何伴随我们直到老去?无论工作还是感情,我们经常做出一些奇怪的决定,当初看来似乎非如此不可,事后想想却觉得奇蠢无比。至于为什么会做出这些选择,却毫无头绪。我们不知道拼命赚钱为了什么,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如何与爱人相处,如何与父母和解,我们的意识似乎永远无法准确捕捉情绪的源头。
但是,两个人坐在一起,通过谈话,整理人生,探寻人性,试图找到某种关于自我的洞见,或者关于人生的答案。对中国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件有点怪异的事情,好像更适合留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它挑战着我们集体主义的潜意识,让我们隐隐担心这是否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沉溺或者虚弱?毕竟,我们并不仅仅存在于这幅皮囊之内,我们还在家庭之中,在社会之中,在国家之中,在世界之中。那么,我们如何调和这些不同的维度?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49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