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姚明:巨人的转身

作者:张从志

2019-09-25·阅读时长10分钟

13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6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从2017年上任篮协主席至今,姚明的篮球改革之路走得小心翼翼(视觉中国供图)


兵败世界杯

在刚过去不久的2019男篮世界杯上,中国队折戟小组赛,还丢掉了直通东京奥运会的门票,考虑到落选赛微乎其微的出线希望,这可能是中国男篮自1984年以来首次无缘奥运会。赛后有记者采访身为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如果这个责任一定要有一个人负,那会是谁?”他毫不犹豫地答道:“我!”说罢转身离开。

今年是姚明在篮协上任的第三个年头,家门口的这届男篮世界杯,很多人把中国队的成绩视为过去几年篮球改革的一块试金石。姚明当然也很重视,中国队的每一场比赛都能在场边或替补席上看到他的身影,场上比分胶着时,直播镜头总去寻找他,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赛后成为舆论焦点。

退役8年,从球员变为俱乐部老板,再当上姚主席,球场内外的姚明始终是巨人般的存在,从未逃脱过镁光灯的追逐。但如今的姚明在镜头面前更加隐忍,面对失败,他不再像当年那样锋芒毕露。很多老球迷都还记得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首战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同样是面对惨痛的失败,身为球队核心的姚明发出怒吼。“我对中国队失去了信心!我失望的是,这场球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但最终我们放弃了,我们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机会。该我承担的责任,我都会承担。但他们……那些年轻的队友们,我真的很失望。小孩子无法承担责任,我感觉不到他们有取胜的欲望。与釜山亚运会相比,我们队仅仅是换了一张皮,心却没有换。”姚明每句话之间都要停顿三四秒,涨红着眼圈,最后甚至高声说了一句:“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在这以前很少有国家队队员在媒体面前敢于如此直言不讳,这段话见诸报端后,在国内迅速引起轩然大波,批评和赞许者皆有。

后来有朋友问他为什么把话说得那么绝,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姚明说,自己当时只是想,打球和打仗一个道理,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的几场比赛,中国队的实力果真被激发出来,他们先后战胜了新西兰、塞黑,挺进八强。那时的姚明已登陆NBA两年,在火箭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带领中国男篮参加奥运会,他比谁都渴望取得好成绩。

姚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2000年在悉尼,他刚满20岁,是国家队里的小弟弟,“没压力,上场拼命发挥就行,打好了赚了,打不好正常的”。那一届中国男篮没有完成进八强的目标,但姚明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篮球界的注意。国家队被淘汰,姚明坦言自己当时并没有多少挫折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带给他的更多是新奇。国家队出国比赛有外汇补贴,一天50美元,奥运会十几天加上其他奖金,姚明兜里一下子有了3000多美元,他很兴奋,“长这么大头一回有这么多钱让我自由支配,还是外币”。

从场上球员变成篮球管理者,姚明牵扯的利益更加复杂。2017年2月当选篮协主席后,他开始推动CBA联赛、国家队、青少年培养等各个层面全面改革。首先是“管办分离”,推动联赛市场化、职业化改革,俱乐部联合成立CBA公司,接管联赛商务开发权;制定新赛制,联赛由过去的38轮增至46轮,让球员有更多比赛可打;国家队分为红蓝两队,承担不同的比赛任务,而且从过去的征召制改为邀请制,给了球员选择自主权;和国际接轨,将原有的U15、U17和青年联赛三级梯级联赛改为U13、U15、U17、U19四级,让年轻球员得到更多历练;此外,篮协还推出了体教结合、教练员培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作为传统体制产物的姚明,如今反过头来要改变体制,这条路,他走得小心翼翼。尽管他努力让篮球赛场更多地向媒体开放,但自己却主动避开了人们的视线,他不再接受深度专访,不再像以前那样在镜头面前金句不断,有记者抱怨采访他越来越难,还有人说他在涉及篮球的问题上打太极。成为姚主席的两年多里,很多想窥探他内心起伏的尝试都失败了。

文章作者

张从志

发表文章66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31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奋进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698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