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菁菁
2019-09-25·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64个字,产生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08年1月, 改革开放探索者袁庚在深圳蛇口工业区(视觉中国供图)
“大不了,回到秦城去”
1981年底,蛇口工业区对外招商引资的数目为零。负责这项工作的梁鸿坤一筹莫展。根据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袁庚定下的门槛,工业区来料加工项目不引进,补偿贸易项目不引进,残旧机器设备不引进,不能处理的污染工业不引进,占用国内配额的项目不引进。而优质的投资项目则对刚从“文革”中苏醒的中国心存疑虑。整整一年,梁鸿坤和发展部全体员工不知道陪了多少拨客人造访蛇口。他们解释招商条例,说得口干舌燥,害怕招待不周,还特地从香港茶餐厅买来15港元一份的盒饭给客人做午餐。可是客人一回香港便杳无音讯。袁庚来找梁鸿坤。梁不知道如何面对,只好装睡。“没有人来投资,工厂办不了,追究下来,我会负总责的。”梁鸿坤没想到,他会这样说,“大不了,回到秦城去。”1968年到1973年,袁庚曾经被诬陷为“美国特务”,在秦城监狱一待就是5年。
1978年,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问当时在交通部负责外事局工作的袁庚:“愿不愿到香港招商局去打开局面?”那一年袁庚61岁。他领导过东江纵队,参加过济南战役和淮海大战,1949年后又转战在外交战线,出生入死多年,本已在考虑退休养老。可是听到“打开局面”几个字,袁庚当即答应下来,立刻动身去香港考察。3个月后,同年10月,他拿出了《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提出“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的24字方针。又过了3个月,1979年1月31日大年初四,袁庚将一张地图摊开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办公桌上:“我们想请中央大力支持,在宝安县的蛇口划出一块,作为招商局的工业区用地。”李先念说:“我不想给你们钱买船、建港,生死存亡你们自己管,你们自己去奋斗。”
回到历史的现场,在计划经济的中国,由一家企业来建设一个工业区,何其艰难。
2018年深圳市蛇口夜景(视觉中国供图)
“蛇口的苍蝇,南头的蚊,又大又狠吓死人。”蛇口所在的南头半岛东临深圳湾,西依珠江口,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1978年,蛇口是一片荒滩,以泅海逃港的出发地闻名。工业区建设伊始,第一批员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滩涂上400多具逃港者的尸体。袁庚后来回忆:“没有几个人相信这里能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工业区建设,任何一件小事都事关改革,而真刀真枪的改革都事关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洗牌。袁庚既要给有关部门陪笑脸,疏通上下关系,又要把握工业区建设的大原则。蛇口没有通讯,外商打长途电话得跑回香港,袁庚专程带人去邮电部申请专线电话。在会议上,权威人士轮番轰炸:“邮电是国家专控行业,关系国家安全,你们一个企业怎么能办通讯?”“蛇口?连名字都没听过就想申请专线电话!”袁庚反复解释什么叫“投资环境”,请对方考虑特区情况,给予通融。一番争论过后,对方提出了方案:由招商局出资,邮电部派人建微波站。机楼以及职工宿舍,交给邮电部管理。谈到这里,袁庚拒绝了:“我们绝对不能同意这样的方案,假如我们同意了,必然是走旧路,花那么多的钱,办成一个小小的通讯站,结果办成小而全的官僚主义企业,谁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这和蛇口工业区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他转而向中央汇报,坚持招商局投资、招商局管理。一次不行,就再请示,再汇报。1981年8月13日,蛇口通讯微波站竣工,这是国内首个由企业以商办的形式建成的新式商用通讯系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但是经济改革的方向尚未有定论。走在改革的一线,每个动作都会饱受非议。当时,有些单位把对外经贸谈判当作“一场特殊的国际阶级斗争”,甚至在谈判桌上设置“前沿政委”。袁庚身处香港与外商亲密接触,很快成了众矢之的。对他“里通外国”的检举揭发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孙绍先是交通部基本建设司的技术骨干,1981年夏天正式调入蛇口工业区,先后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委员、总工程师室副主任、总工程师。2005年,他接受《袁庚传》作者涂俏的访谈,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秘密调查过袁庚。到今天都没有说过,不知道他现在知不知道?”他之所以坦白,“是想让年轻人知道,袁庚能走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
袁庚、蛇口、经济特区在政治上的压力究竟有多大?1982年2月21日到23日,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了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座谈纪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82〕13号》以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各地。这个文件有一个附件:《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位领导在座谈会上特地指出,这个材料,值得看一下,也可以发下去。“那些外国租界,本来不是条约明文规定的,而是稀里糊涂地上了外国人的当,愈陷愈深,最后成了‘国中之国’。这对我们,特别是现在搞特区的地方,很有教育意义。”
“回到秦城去”不是玩笑。1982年10月,蛇口工业区第一期企业管理培训班正式开学。在那场开学典礼上,袁庚把培训班称作蛇口工业区的“黄埔军校”。他这样鼓励这些为蛇口赌上前途的人们:“孙中山先生曾在黄埔军校门前写过‘不革命者不入此门’,我们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这枚改革开放的过河卒子,拿定了永不回头的决心。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