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18-12-21·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08个字,产生3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影视改编的富矿
大概是对自己的外形十分满意,早在20年前,东野圭吾就在自己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秘密》里客串了大学教授。2003年,他又在另一部改编电影《诱拐g@me.》里过了把戏瘾。
和另一位流行度极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不同,东野圭吾和影视行业走得很近,对于作品影视版权的态度也相当宽容。从第一部长篇小说《放学后》起,他的多数作品(尤其是2000年之后)都会紧跟至少一部影视剧,如今,书出了八十几本,相关影视剧也超过了60部。
这倒没什么好惊讶的,和老前辈阿加莎·克里斯蒂相比,东野圭吾还差得远呢。毕竟,前者仅是《无人生还》一部作品就改编成了20多个版本的影视剧,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跃跃欲试。
翻看近几十年的经典推理、悬疑电影就会发现,包括奥斯卡影片《沉默的羔羊》、经典的“波洛三部曲”、近两年的热门电影《消失的爱人》在内,大部分悬疑类电影背后都有小说原著。那些经典推理小说好像是为影视剧而生的,它们通俗,天然有一个牵扯死亡、犯罪的硬核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冲突强烈,和那些暧昧、隐晦的高深文学相比,推理小说改编起来容易太多。
每一个推理小说的改编高潮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出类拔萃的作家撑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尔摩斯之父”阿瑟·柯南·道尔带动了第一轮推理小说的影视化高潮。阿瑟·柯南·道尔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故事的缜密,而是他为世界留下了“福尔摩斯”这个侦探形象。1939年,巴斯尔·拉斯伯恩第一次在大荧幕上呈现了“福尔摩斯”这个形象,在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出品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里,他头戴猎鹿帽,穿一身呢绒套装,嘴里叼个烟斗出场。那之后,巴斯尔·拉斯伯恩又连续出演了14部和福尔摩斯有关的电影,他那套行头和不离手的烟斗也成了后来“福尔摩斯”形象的标配。即便在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福尔摩斯”的《神探夏洛克》里,这个形象也没人敢做大的改动。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另一位英国人阿加莎·克里斯蒂几乎占据了推理、悬疑类影视剧的半壁江山。和阿瑟·柯南·道尔不同,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故事本身。同样是高产作家,克里斯蒂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部短篇,还有17部剧作。虽然早在四五十年代,《无人生还》《控方证人》等作品就已经被改编成电影,但上映于70年代的“波洛三部曲”(《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彻底让这位“推理女王”成了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那之后,她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被搬上了大银幕。经典作品《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在过去几十年被改编成多个版本,这简直违背推理小说不能剧透的原则,但因为克里斯蒂的悬疑设置实在精彩,比较不同版本的细节和时代特征甚至成了推理爱好者的乐趣。
虽然略晚于欧美,但日本推理小说和影视作品却是后来居上,在过去几十年里出了一大批作家和经典作品。为日本推理小说影视化打开局面的不是鲜明的侦探形象,也不是“推理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开辟的“本格派”推理,而是“变格派”推理、“新本格”和独具日本特色的“社会派”推理。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