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12-0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47个字,产生3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蒋海宇
哈佛正经历一场复杂的审判
诉讼由学生公平录取促进会(SFFA)在2014年提起,控告哈佛大学录取本科生时歧视亚裔美国人。今年10月,诉讼正式开庭,举证辩论长达15天,直至11月初。波士顿联邦法院最早将于明年春季给出判决。
回到刚刚结束的庭审现场外,两支游行队伍分别集聚波士顿的两个广场,更直观地展现出庭审双方观点的微妙差异。
科普利广场上,聚集着一些有中国面孔的人们。不同的是,他们手持星条旗,举着红蓝基调的纸板,纸板上写着:“我的种族不该对我的大学申请不利。”两个50岁上下的中年人拉着一条横幅,横幅标语“停止种族歧视!为什么只有亚裔美国人(受歧视)?”的周围,是几十个签名——主要是中国人的名字。
在查尔斯河的另一岸,200余哈佛学生聚集在哈佛广场上。除了华裔,也有其他亚裔,他们的祖辈来自南亚、东南亚。洁西卡·唐(Jessica Tang)是集会的一员,她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乏认识:“在美国,不光是在K-12阶段,在大学里也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他们也举着标语:“多元不是歧视”,或者“华人支持种族公正”。
不深入了解,你也许会以为这两支队伍正为同一个目标游行,实则不然。在法庭内,一场对亚裔美国人有重要意义的诉讼正如火如荼。两支队伍分别支持原告方和被告方。
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11246号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各部门及与政府有商业关系的雇主,实施“平权法案”,即采用矫正歧视的积极措施,在录用人才时考虑申请人的种族,以纠正历史不公。哈佛支持“平权法案”,也从不避讳自己在录取过程中将种族因素纳入考量的事实。但2014年,一个名为“学生公平录取促进会”的亚裔组织,控告哈佛大学在录取本科生时歧视亚裔美国人,导致本应被录取的学生无缘哈佛。
案件本身虽不直接涉及“平权法案”,原告方却已在开庭前多次强调,唯有将种族考量从录取中完全剥离,才能维护录取公平。科普利广场上的人群正是在为原告方打气。
而哈佛广场上的学生们则认为此次诉讼是对“平权法案”的攻击。他们支持哈佛在录取过程中考虑种族,并支持哈佛录取更多元的学生群体。他们相信种族公正不只关乎亚裔,并批评反对“平权法案”的人是一时头昏,被白人至上主义者所利用。
我和三个亚裔美国人对话——申请哈佛失败的人、成功的人、面试官——想知道对他们来说,族裔与公正意味着什么。
失利者:性格分被压低?
坐在科普利广场中央、戴牛仔帽和墨镜的吴晓樊,有一个让他自豪的儿子。
移民美国20年后,他仍是一个通信设备技术人员,而妻子则开了家小中餐馆。算不上殷实,却也能满足普通人对美国中产家庭的想象,在奥兰多买了带花园的房子。武汉大学毕业的他,认为今天能逃离唐人街,就是因为自己受过的教育和拥有的技术。他希望能把孩子送到世界最好的学校。“哈佛听起来像是个不错的选择。”他笑道。
全科一等、SAT几乎满分、学校游泳队队长、科学奥林匹克社团主席、高中辩论队主席、在当地医院做志愿者、获得过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他细数了一系列他认为哈佛青睐的特征,每多数出一项,都像是在说,哈佛又少了一个不录取我儿子的理由。但哈佛还是拒绝了他的儿子。除了哈佛,吴晓樊的儿子休伯特·吴还被其他三所常春藤大学拒绝录取,最终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吴晓樊不愿告诉我他儿子的联系方式,而我是在伯克利校刊上找到休伯特·吴这个名字,并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他。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