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两个方向:被战争改变的艺术

作者:张宇凌

2018-10-24·阅读时长11分钟

336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30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德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思·恩斯特


从“一战”地图来看,除了各个参与的小国和日本对德国的远东战线之外,西线主要是英法联军和德国胶着,伤亡最为惨重。战争末期来解围的美国,其国内艺术发展自然地顺应着它的经济繁荣;而东线的俄国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退出了战争,它的艺术也更加受到这场国内革命的影响。所以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三个主要参战国的艺术界对“一战”的反应,但并不意味着其余的艺术疆域就没有发生重要的改变和事件。

战前的欧洲艺术界出现了旺盛的生长力,所有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都已经登场:法国由后印象主义产生了立体主义;德国出现了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的萌芽;意大利则产生了未来主义……这些流派大多是非常极端和暴烈的,如同已经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打了一场世界大战,摧毁和削弱了传统的艺术观念。


英国艺术家保罗·纳什


放弃理性: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达达”的创始人之一特里斯坦·查拉说:“达达的开始不是艺术的开始,而是厌恶的开始。”这种厌恶直接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对战前一切信仰的怀疑,特别是对相信理性和科学的启蒙思想的怀疑。所以“达达”于1916年诞生于中立国瑞士,一个没有受到战后言论自由限制影响的地方,而且专门选择了以启蒙大师伏尔泰为名的“伏尔泰酒馆”为据点以示反讽。达达的目标是反对一切战前的理性传统,反对艺术本身,要把自身建设为一个“非运动”的运动。他们的名字来源于一把刀片偶然地插进法德字典,是几乎无意义的发音,唯一可以找到的是在法语里这个词是儿童骑的摇马,也有一说是罗马尼亚口语中“是的,是的”。

达达很快分裂为原教旨主义和政治“左倾”两种阵营。原教旨主义的达达主义者,比如成为纽约达达倡导者的西班牙画家皮卡比亚主张:“把每一页拆穿,拆穿它的严肃、深奥、骚乱、新颖、永恒、不知所云、理论狂热,甚至印刷方式。艺术必须是非美学到最极点,是无用和不可能自证存在价值的。”

另一派达达主义者,特别是柏林达达,则把达达作为战后一种政治战斗方式。第一次大战后的《凡尔赛合约》对德国严加制裁,导致货币严重贬值,经济民生创伤很重,而它的工业元气尚在,本土未燃战火,所以还有力量促使各类主张不一的政治经济势力生长。第一个民主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受到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左右势力的威胁,社会一片乱象。柏林达达推崇无政府和共产主义,他们在1920年举办了第一个国际达达作品展览,其中一位女性艺术家汉娜·霍赫(Hannah Hoch,1889~1978)的作品尤其引人瞩目。

汉娜·霍赫最著名的艺术形式是:照片蒙太奇(Phtomantage),这也是柏林达达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当时流行一种矫饰军人照片,摄影师先为军人们拍摄肖像,然后将头部剪切下来,贴到其他具有浪漫英雄主义气质的图片中。这种照片启发了汉娜。她狂热地搜集报纸杂志、海报等社会流行媒体的图像,因为这些图像是通过照相机这种机器拍摄的,而机器正是战争的根源,所以汉娜把这些由意识形态生产的图像重新剪破和粘贴,也挑衅了机器对人的掌控。


雅各布·艾普斯汀:《来自岩石钻的金属半身像》,1916,青铜,伦敦泰特美术馆


她参加国际达达艺术大展的作品《用厨刀裁出的,在德国魏玛最后的啤酒肚文化时期的达达》(Cut with the Kitchen Knife Dada through the Last Weimar Beer Belly Culture Epoch of Germany),是照片蒙太奇的扛鼎之作。在这幅1.14米高、0.9米宽的作品中聚集了数百个不同的人物头部肖像和其他人物身体,还有各色车、船、齿轮等机器,以及议会、摩天大楼、街头人群等都市景象。艺术史家把这幅作品分为中心和四个其他区域。中心图像的头部是当时著名的左翼女性艺术家珂勒惠支,左上角被称为“达达宣传”的区域有一个很大的爱因斯坦的头像,还有剪贴拼成文字“用你的钱投资达达”以及“呵呵,小伙子,达达可不仅仅是个流行的艺术倾向”;而左下角则是“达达的说服”区域,其中有一个被处死的德国国产党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的肖像,他嘴里正说出“加入达达!”;右上角是“达达的反对者们”,包括将国家带入战争的德皇威廉二世,他的胡须成了两个表演者翘起的腿,以及后来的共和国总统兴登堡将军,他的身体成了肚皮舞女郎等等;最后右下角是“达达的世界”,反映了众多的达达主义艺术家,包括汉娜的爱人拉乌尔·豪斯曼。而在这个区域,画面的最右下角,有一张世界地图,标出了当时妇女有选举权的国家,而这张地图的角上,是汉娜·霍赫自己的小小的照片头像,取代了签名。

汉娜的独特签名方式,反映了“一战”后在欧洲许多国家妇女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的改变。每次大战都更多地打击了男性人口数量和幸存者的身心能力,而使女性地位提升。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出现了“新女性”。因为战争夺去了很多男性或是他们的劳动力,魏玛共和国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是女性,美国只有15%。魏玛女人们可以在城市自由移动,穿着舒服方便的摩登服装,享受更多的性自由。但她们仍然不可能堕胎,不可能选举,不可能真正在智力劳动中获得男性的尊重。这张地图也反映了汉娜对达达世界内部男女不平等的抗议,因为她是唯一获准参加国际达达主义大展的女性,而反对她的正是其他的男性达达主义者。


汉娜·霍赫:《用厨刀裁出的,在德国魏玛最后的啤酒肚文化时期的达达》,1919,144cm×90cm,柏林国家美术馆


《用厨刀裁出的,在德国魏玛最后的啤酒肚文化时期的达达》可谓德国艺术对“一战”最经典的一个回应:首先直接通过媒体图像再现了达达眼中的战后魏玛时期的德国社会,其次是用全新的照片蒙太奇的艺术语言本身,表达了达达主义对右派政权、机械化社会、城市消费主义的挑战。最后这也是战后新女性的一个宣言,她们要拿“厨刀”,用自己的双手来剪裁、破坏,调侃和反对各种压迫性的权威。

超现实主义基本就是达达理念的弗洛伊德化,它产生于巴黎。1918年杜尚回到巴黎,皮卡比亚、曼·雷也都纷纷而来。在他们的影响下,超现实主义的面貌渐渐清晰:同样地反对战争,认为是人类清晰的理性造成了灾难,所有人应该放弃这个层面。他们敬畏梦境和无意识,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来自于那里。这也是“一战”后唯一一个公然承认受到弗洛伊德影响的现代艺术流派。1924年,超现实主义的教主安德烈·布雷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其中写道: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自动作用,它用来表达思维的真实运作,或者通过口头表达,或者通过书面表达或其他途径。思维在理性强加的一切控制消失后得以充分表达自己,摆脱了所有道德和美学方面的羁绊”。他鼓励艺术家叠加偶然的物品,运用梦幻式的图像,因为“……梦境王国和现实王国看似矛盾,然而两者之间未来的解决之道是一种绝对的现实,是超现实”。

文章作者

张宇凌

发表文章48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745人

艺术与考古学系博士, 艺术史学者、作家,著有《竹不如肉—西方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融入现代世界

“一战”结束百年

815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