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们花在睡眠上的1/3人生,到底值不值得?

作者:陈赛

2018-10-17·阅读时长8分钟

1176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49个字,产生12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利物浦渡轮上打盹的女人们

失眠者之惑

为了筹备这期封面故事,我们发出了征稿启事。在上百篇来稿中,我看到了人们为各种形状的睡眠障碍而挣扎:有人想睡睡不着,有人睡了容易惊醒,有人为了学习/工作不得不拼命挤压睡眠,有人享受夜间“心境澄明”之感,有人丧失了睡懒觉的能力,有人对睡眠这件事情怀有深深的负罪感,有人受噩梦困扰,有人苦于无梦。

有的睡眠障碍是有迹可寻的,比如一个16岁的女孩的睡眠障碍始于10岁那年。“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爸妈在家里大吵一架,砸了花瓶和碗碟,客厅里陶瓷玻璃碎片满地都是,连扫三天都扫不完。爸爸搬出去之后,就再也没回来。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失眠,时断时续,时好时坏,转眼我就十六了。”

有的失眠来得莫名其妙,是因为床、气候、咖啡、酒精、白天的焦虑,还是身体某种不可知的预警?

人们应对失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有人读书,有人冥想,有人数羊,有人玩游戏,有人谈恋爱,有人吃褪黑素,有人泡脚,有人顺其自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士,在遭遇一次小偷入室行窃后留下心理创伤,在之后352个不眠的后半夜“读完了27本书,写下了四万字的读书笔记;用APP学习了十几门课程,整理了四门课程的PPT”。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相似的困惑:睡眠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多重要?我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到底睡多久才算够?个体、社会、文化,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睡眠?我们花在睡眠上的1/3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有可能缩短睡眠时间而又不造成过度疲劳吗?如果科学家们研发的“清醒药”真的能让我们以150%的效率生活,我们有勇气来选择这种生活吗?

狩猎采集者怎么睡觉?

关于这些问题,美国哈佛医学院的运动神经医学教授约翰·瑞迪医生的一本名为《重归野性:解放你的身体与心灵》的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野性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想象狼vs狗,野牛vs家养的牛,人vs野人。

作者说,现代人类绝大部分的麻烦,包括身体和心灵上的病痛,都与一万多年前的那场农业革命有关。正是因为农业革命,人类被“驯化”(tame)成了今天的样子,就像当初的狼被驯化成狗的样子,野牛被驯化成了家牛的样子。

人类文明始于农业革命。文明当然有很多好处,这里不多做解释。但问题在于,文明的进化速度太快,我们的基因根本无法跟上脚步。

在上百万年的深度时间里,人类一直都处于“野人”的状态,人类的身体和心智的各种功能,都是在野性的状态里进化出来的,适应的也是野性的生活,比如我们生来就喜欢空旷的空间,生来就是要在外面跑来跑去狩猎采集,生来就是喜新厌旧的,生来就是需要爱和被爱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天生就是具有自愈能力的,我们的身体和心智都有修复、疗愈自己的能力。当你的身体受伤时,比如手烫伤了,只要不是太严重,过几天就会脱屑痊愈,不留瘢痕。不仅身体如此,心理也一样。在遇到变故或逆境时,大部分人最常见的反应不是被击垮,而是迅速恢复,通常不超过几个月就能重新回到正常轨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抗逆力”。这种自愈能力就是“野性”的核心,是进化的精妙设计。

但是,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一方面将我们带入文明的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繁华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将我们带离野生的自然环境,打断我们自然的生存和生活节律,破坏我们的自愈能力,让我们生病、受苦、不开心。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生活的状态,完全不是进化设计的本意。

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被电子屏幕团团包围,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是天生的运动家。德国生物学家伯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在《与羚羊赛跑:动物教我们奔跑和生存》一书中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在远古时代生存下来,靠的恰恰就是耐力跑。即使羚羊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一,但人类依然能捕获它们,办法就是,一直追踪,直到它们耗尽体能而放弃逃跑。羚羊是短跑能手,但它们的代谢系统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持续奔跑;人类却可以。我们的快速收缩与慢速收缩的肌纤维分布均匀,所以即使在野外经过数公里的奔跑之后,依然具备短时加速奔跑和击倒动物的代谢能力。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运动使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大,而更大的大脑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运动者。那时候我们可以一天平均移动10~14英里,我们走路、奔跑、冲刺、攀爬、游泳、跳跃、举重……我们不得不如此,否则就活不下去。


一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佩戴专用辅助睡眠的仪器

在50万年的进化期间,思考型的大脑从运动技能的磨炼中进化而来,人类渐渐有了梦想、计划以及创造的能力,从而创造了现代文明。但讽刺的是,文明的前进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的身体和基因却来不及跟上——从基因而言,我们仍然是50万年前的那些狩猎采集者,我们仍然渴望最高热量的食物,但我们却不再需要运动。最终,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我们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

睡眠也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各种睡眠问题,或许也应该向古人那里寻求答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冒着被捕食者吞食的威胁,损失收集食物、积累财富或做爱的宝贵时间,而选择去睡觉呢?既然他们将三分之一的生命耗费在睡觉上,说明这件事情很重要,但到底重要在哪里?他们又是怎么睡觉的?对于我们今天能有些什么启示?

三年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教授杰罗姆·西格尔(Jerome M.Siegel)做过一次很有趣的人类学研究。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三个远离现代喧嚣的狩猎采集部落的睡眠习惯进行了采集和分析,包括生活在坦桑尼亚北部的哈扎人、在非洲南部Den/ui村庄居住的卡拉哈里桑人,以及在玻利维亚Maniqui河畔居住的提斯曼人。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34个推荐 粉丝4076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拯救睡眠

如何与失眠说再见

94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