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13·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62个字,产生36条评论
(文 / 李书磊)
京沪批评界一直对余秋雨保持沉默,我相信这沉默是因为大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余秋雨关于文化的一系列文章唤起了当代文化人一言难尽的心情,也把他们置于欲说还休的境地。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4796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10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Joe划线
04-01 17:57
余秋雨的文字可以看作文化人在这种磨合中的一段心史
Joe划线并评论
不自
04-01 17:56
余氏对于文化的被承认、对于文化的社会地位看得太重,因而他不自觉地给自己制造这种幻觉
04-01 17:55
他的声口总带着几分空洞、几分虚弱,还有几分凄凉
他用心太多,用力太过了,他的文字有太强的表演性,表演得可以说有些做作了;他的不少浓得化不开的句子在浪漫主义已经消歇的文学时代读来难免使人面红耳热,他太想追回文人从前的姿态了,却反而显得有点失态;他也太想在当代建立起文人的尊严了,却反而变得有点折辱尊严
04-01 17:54
“示威式的漫游”和“饱含激情的把玩”成了我对余氏文章挥之不去的阅读印象
余秋雨
04-01 17:53
秋雨今天援引这种精神传统,是对文人失落乃至沦落处境的一种防卫和对抗。
按文人心中的想望来描写俗世了。这种理想化也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传统;古代士人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是文人们一种经典的自我夸大。其实“乱臣贼子”们根本就不看孔子的《春秋》,更何谈惧怕,他们甚至可以把孔子呼来喝去。然而这种精神传统对文人来说却有自我的意义,在某种境况下甚至有助于他们重建自己的信心和人格
04-01 17:52
与这种造型化互为表里的是余氏往往把文化形象理想化,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机会来烘托文化的辉煌、庄严和繁荣,就连提到朱熹讲学“一时之舆众,饮池水立涸”这样未必可信更未必可喜的记载时,他也精神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