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8-10·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5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蒙娜丽莎》另外一次比较长时间的外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体检”报告
据报道准确的搬迁时间已经确定在4月6日,从那天下午两点开始,参观者就将在万国厅看《蒙娜丽莎》了。其实罗浮宫三年前就宣布过要为《蒙娜丽莎》单辟展厅,计划2003年完工,结果推迟了两年。当时馆方负责人曾说,为《蒙娜丽莎》搬家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多年来觉得展览空间太小了,参观者挤在里面就跟排队上火车一样,停留欣赏的时间不过一两分钟。另外,《蒙娜丽莎》一直同其他16世纪意大利画家的作品同处一室,那些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却因室友光环过于耀眼而失色,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实在是对艺术遗产的浪费。
还有一个原因是罗浮宫博物馆不那么愿意承认的:《蒙娜丽莎》在原展厅的生存条件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达·芬奇是将这幅画画在一块杨木板上,高70厘米,宽53厘米,厚13毫米,所以一直有变形的危险。在法国博物馆修复研究中心的档案堆里,有人曾找到过一份1952年6月的检查报告,上面记录:研究人员于上午11点将该画从展厅取到检测室,到下午两点即发现明显的曲度,原因是展厅和检测室之间有细微的气温环境变化。在罗浮宫所有的藏品中,《蒙娜丽莎》一直是最受娇惯的,说是“《蒙娜丽莎》打个喷嚏,全罗浮宫都得抖一抖”。每年到了一定的时候,《蒙娜丽莎》就会在高度警戒状态下,从它那个“玻璃屋子”里出来接受检查,执行任务的小组有15人之多,包括馆员、科研人员和安全保卫。即便如此,此画仍然坏消息不断。在画的右上方,专家发现了一道11厘米长的裂纹,从上框直接延伸到画中人的头发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动,裂纹很可能就会随之扩大。为了搞清楚裂纹的扩张会不会对整幅画产生致命的威胁,法国博物馆修复研究中心组织专家队伍刚对《蒙娜丽莎》做了两天四夜的全面身体检查:普通照相,X光照相,微型荧光以及红外线照相,目前正式的“体检报告”还没有公布。但在去年,62岁的美国史密森学会工程师梅克伦堡的一份声明曾在科学界和文物保护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认为罗浮宫害了《蒙娜丽莎》,如果任其在自然条件下保存,反而比现在“活”得好。梅克伦堡研究温度和湿度对木板的影响,结果发现,一块2英尺宽的杨木画板可以有1.5英寸的伸缩度,这种变形并不导致画板的裂化和扭曲,就像一个橡皮圈,可以抵挡一系列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下引起的变化,然后自己再回复原状。除此之外,梅克伦堡还指出这件宝贝背后的那座墙也变成了毁画的“帮凶”。虽然罗浮宫花数百万美元购买设备严格控制展厅的湿度和温度,保持着看似完美的小气候,但几十年过去,水汽已经在《蒙娜丽莎》背后的墙上冷凝,等于把《蒙娜丽莎》直接放在窗口吸收水汽,让支撑画板的细杨树条膨胀速度加快。但反对者认为,《蒙娜丽莎》离墙面有8英尺远,而且在防弹玻璃屋里,梅克伦堡的说法有点哗众取宠。倒是画板的变形已经有了定论,最凸点和最凹点之间大约相差8毫米,但据罗浮宫绘画馆馆员透露,画家本人在500年前对这种弯曲早有准备:在X光照片上看得非常清楚,达·芬奇在画面的某些地方有意上了更多的颜料,用来纠正可能因变形而产生的视差。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