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玲
2017-08-25·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61个字,产生3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药的忧虑
8月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安定医院二楼打量那些候诊的人们,他们很多人是来看抑郁门诊的。
这里和普通医院的候诊区没什么两样,有人在看手机,有人和家属交谈,有人盯着屏幕看有没有到自己的号,有人两眼放空,露出疲倦和略显呆滞的神情——这也正常,北京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个病往往要在喧闹的环境中等上半天,病人常常感到焦躁和不耐烦。
只有两个人让我觉得略有异样。一个姑娘在一个小伙子怀里把头蹭来蹭去,好像是在抽泣。但是在医院里哭的人太多了,肿瘤医院里时常能看到蹲在墙角下泣不成声的患者和家属。此外还有一个姑娘,穿着破洞过大的牛仔裤,整个膝盖和半条大腿都露在外面。姑娘用手机看演唱会,一个外国饶舌歌手又蹦又跳,声音很大,她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抖腿,抖了至少有20分钟,周围的人并没有对她提出任何异议。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表面上看起来和常人没有区别,你无法一眼看透他的内心。但是走进诊室,有些人哪怕四五十岁了,也会哭得一塌糊涂。”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晓虹说,她擅长治疗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这种现象在心理治疗师那里更常见,有人调侃道,看心理医生贵,一张嘴就哭上半个小时,几百块钱没了。
在李晓虹的诊室,有人说着说着眼圈泛红,不光病人,家属也是如此,各个满腹心酸。病人从事各种职业,有IT工程师、律师、管理人员、学生、退休老人、失业人士……大家遇到的事情五花八门,有的和医生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有的只阐述了症状。其中一部分人还在艰难地坚持工作,一部分人已经休假或辞职。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很多患者都说:“医生,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抑郁时,患者的整个评价体系都是负性的,没有办法靠个人力量变成正性的。”李晓虹说。来安定医院就诊的患者中,中重度较多,一些轻度的患者很可能选择去有精神科的综合性医院解决问题。毕竟大家对于精神专科医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上海人经常调侃:“你刚从宛平南路600号出来啊?”宛平南路600号就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而北京的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回龙观医院更是全国有名的精神专科医院,对于普通人而言,总有一种无法直视的距离感,轻易不会迈入医院的大门。
发表文章42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35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