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
2018-07-0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68个字,产生3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看不见的走廊
在我启程前往印度之前,关于“班加罗尔特快”的零星记录已经在我的记事本里存在了很久。那是一个与18~19世纪的东方贸易极度类似的故事:每周二下午,会有一群美国顶级IT企业、投资机构和咨询公司的代表在旧金山坐上德国汉莎航空的一架波音747型客机,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和一次欧洲经停,抵达“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开始他们的亚洲冒险。在商务舱座席上度过的旅程将会是他们在随后一段时间里最舒适的旅行体验;因为一旦抵达印度,炎热的气候和永不停歇的堵车会让这些习惯了美国生活方式的精英们叫苦不迭。但他们依旧在源源不断地涌来,犹如200多年前乘坐飞剪式帆船、载着茶叶和丝绸航行于海上的水手。
一位曾在小米科技服务过的美籍管理层人士向我回忆了他搭乘这班“特快”的经历。由于印度存在大量无法核实的“垃圾”商业信息,商务舱的乘客们在自报家门并交换名片之后,通常会狡黠地抛出自己确实掌握的商机的一条“尾巴”,吸引邻座的同行以等价物做出交换。“我这里有8家声讯业务外包公司的可靠资料,谁能找到计算机主板装配厂?”“有没有专攻印度市场的私募基金的代表?有个好项目可以一起聊聊。”诸如此类的对话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进行,宛如公开的商业情报集市。交流者中有不少人是同行,有一些甚至具有直接竞争关系;但只要存在前景光明的产业和客户,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交换的。一些有备而来的技术人员和律师甚至在旅程结束前就找到了新雇主,这至少证明汉莎航空公司是有投资眼光的——2001年,他们率先决定开通班加罗尔和美国西海岸之间的直航线路,并将这架747型客机的商务舱座位增加到80个。如今,湾区的许多票务代理商每年能卖出总额数百万美元的直飞印度机票,东西方的硅谷通过空中走廊连接在了一起。
这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方奇迹。仅仅20年前,印度个人电脑的安装数量还只是180万台,每100人中仅有10.5部固定电话,密度在全亚洲位列倒数第三。当美国已经保有3000万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时,印度的相应数字是4.5万台。但到了2016年初,全印度信息技术服务(IT)和业务流程管理(BPM)外包企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190亿美元,占据全球软件出口市场20%的份额,规模仅次于美国。从2010年到2015年,印度IT产业出口部门的产值一路由500亿美元翻番至98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考虑到今天的印度依然是一个识字率刚刚超过65%的教育普及落后国家,则其IT产业的发达程度就更令人叹服了。
如果说中国高度普及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相对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东南沿海民营企业的兴起早早奠定了成为“世界工厂”的硬件基础,那么印度政府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类似的经验无法在南亚次大陆复制。早在前殖民地时代,缺乏向心力的次大陆版图上就出现了数个人口、资金高度集中的核心贸易城市;进入20世纪后半叶,3个1500万人口规模的超级都市圈(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和一个500万人口的东部大城(加尔各答)地位已相当稳固,只有它们积累了足够的流动资金、高等教育和科研设施以及相对完善的市政、交通条件,可以充当经济起飞的助推器。因此,印度政府决心使其外向型经济高度精英化、集约化,瞄准前期需要投入资本较少、更倚重智力和教育资源的软件和IT服务产业,给予其重点扶持和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