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7-08-20·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21个字,产生14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艺圃:《长物志》里的日常
第一次进园林不是为了“逛”,是去艺圃喝茶。约我们的是苏州作家蒋晖,他说没有比那里更可以喝茶的地方了。如果说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和沧浪亭是苏州园林的四大头牌,艺圃就是苏州人的私房园林,后花园。
艺圃淹没在一片小巷里,标识不起眼,旅游大巴也开不进来。或许正因这种隐逸,这个明代小园林得以存世。进门先是一段高墙之间曲折幽深的窄廊,几根藤蔓蜿蜒缠绕在白墙上,如同天然的文人画。这是明代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再穿行,开门就是一片开阔的水面,豁然开朗。沿着廊道走,见一排贴着水波的长窗,就是延光阁了。“延光阁”之名取阮籍的“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在蒋晖看来,说这里是苏州最好的茶室也不为过。其实内部陈设看上去还是几十年前国营商店的风格,茶也实惠,就是碧螺春、龙井,还有苏州东山的炒青。一桌放一个热水瓶,一个搪瓷白盘,里面几个普通玻璃杯,一纸袋茶叶。拆了茶包,看茶叶在沸水里舒展,或许可以体会这儿的好处了。因为邻桌就是附近街巷的老邻居,一壶水一袋茶坐一上午,还可以把壶盖一翻说明留座,到巷口吃份早点再回来。蒋晖说,苏州人习惯“早上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一天的小日子就从这样的“孵茶馆”开始了。更别说延光阁窗外目光所及之处,就是一池波光粼粼的碧水。
叶放告诉我们,艺圃修复没多久,这个茶室就开放了,而且为了吸引人来,拿出了风景最好的地方。他认为,明朝时这里应该是一个临波的水阁,架空在水上挑出去,没有窗格隔断,坐在水阁边上就可以获得平远的视角。据说艺圃最初的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大,水面也更宽阔,围绕水面的景物疏朗简练,没有显著的高低错落,有晚明特有的风范。
不过晚明风范只有人少时才能体会到,一到天气好的周末,这片水池边就迅速被婚纱照占据了。每一处亭子、山坡、门洞、花窗旁,都有沉浸其中拍摄的情侣,有的相隔不过几米,倒让人对“移步换景”有了更深的体会。摄影家洪磊90年代就开始将园林作为创作中一个持续发展的主题,他认为,园林是一个特别舞台化的场景,想想《红楼梦》《金瓶梅》都发生在里面,而且园林还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所以可以有多重情绪、多重故事,比如他目前正在创作一个将不同时间的历史人物叠加的系列,想象让他们在同一个园林空间里发生关系。艺圃作为公共园林,面积小、游客少,现代人想要把自己的故事置入其中也不奇怪。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