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17-06-21·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854个字,产生64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就像童年一样,成年是一种社会构建。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人根本没有童年的概念。直到12世纪,儿童的受关注度提升,才有资格进入画作。即便如此,他们也只是被画作小大人,他们的表情和特征完全是大人的样子。从希腊到中国,几乎没有一位古典作家表达过对童年的怀念或渴望。
100多年前,“青春期”还不存在。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第一次提出,在童年与成年之间有一个特殊的转换阶段,一个“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起伏、哀愁和反叛。他们需要一段额外的时间,解决这个阶段特殊的心理任务,才能顺利过渡到成年人的角色。在美国,为了适应这个新的概念,很多社会机构,包括教育、医疗、社会服务和法律都要适应12~18岁人群的特殊需求,比如劳动法规定16岁以后才能就业、初中从小学教育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门关押青少年的劳改营等。
在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son)的人生八阶段理论中,青春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属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在这个人生阶段,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和实验,但社会(尤其是父母)对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已经有所规定和期待,于是二者之间经常构成巨大的冲突。
100年后,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杰弗瑞·简森·阿内特(Jeffery Jenson Arnett)又将18~29岁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阶段,称为“正在形成的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69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