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菁
2018-02-2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9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夏鲁寺北外配殿南壁壁画《四臂观音》,公元14世纪上半叶 )
“从最开始被西藏的自然风光吸引,再到被它文化、宗教上的东西所吸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85年22岁的于小冬参与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壁画临摹工作,第一次见到1300年前大昭寺吐蕃时代的壁画原作,“如被魔力抓住”,自此开始了与藏传佛教绘画的不解之缘。除了画家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研究者,2006年,他将多年研究心血著成《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
“西藏的佛教绘画绝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民间绘画,这些绘画无须解释,靠着自身的完美便足以证实它应有的地位。它是衰落的印度佛教的中心向北方迁徙,是喜马拉雅以北的高原之上佛教正统传承中心地带的艺术;它曾是政教合一的古格王朝、萨迦王朝、格鲁派喇嘛王国具宫廷气派的艺术;它是融会了西域、南亚和中原艺术的因子,消化综合后产生的具独特绘画面貌的自成体系的艺术。在佛教艺术领域,西藏的绘画在它的鼎盛时期是可以称冠整个亚洲的。从12世纪到16世纪,西藏绘画的贡献让所有亚洲的宗教艺术黯然失色。”在《藏传佛教绘画史》这本书的后记中,于小冬这样认为,“可惜的是在美术界的视野中,西藏总是不被看到,从没有给予西藏艺术应有的地位与评价。”
“壁画的年代是可以判断的,至少我不会被蒙蔽。”于小冬很自信地说,“我是以风格史的方式来写这本绘画史,从图像到图像、从图像的风格辨识,什么样的造型、构图、用色,每个造型单元有什么区别等等。我的劣势是不懂藏文,不能从文献中去研究。但我的优势是画画的,对形式很敏感,所以我就可以写看得见的美术史。”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1218人
文字工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