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20-12-16·阅读时长2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074个字,产生65条评论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983人
六城踏访:消逝与挽留
1489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van der vaart划线
03-01 13:43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
Xinyi划线
02-03 22:53
在泉州的这些天里,泉州人见面喜欢问我,“第几次来泉州”?“什么时候再来”?对于一个定居在北京的成都人来说,这两个问题并不那么自然而然的:这里面不仅有来去,还有一种流动性。对泉州人来说,来去此地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本就是侨民的后代,后来又做了别处的侨民,每一个人来到这里都可能离开再回来。他们告诉我,对他们来说,来处是中原,这是深埋在历史潜意识中的“故土”,对这个故土的怀念是两千年遗传下来的潜意识;可是那个“故土”究竟是什么,早已变得模糊不堪,不再有明确所指。中原再也回不去了,慢慢也不愿意回去,他乡便已成为故乡。故土的观念却依然深厚:从泉州去东南亚海外的侨民,要寻根,回的是泉州,这里便是“去处”。
“也许是长久的隔绝,闽南话在我心里象征着家园、情义、血脉甚至祖耀那么高的境界。似乎能够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就能够开启那些客居他乡而梗塞心中的种种症结”。她对于“闽南人”这个身份很引以为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闽南人,是小时候的梦想”。在她的观念世界里,受古中原文化影响,闽南人的传统礼俗和古老遗风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仍根深蒂固,从前辈身上代代相传下来的思维方式在面对传统事宜时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些最有生命力的元素都保存在闽南语的字词中,透过对这些字词的理解,“或许我能够找到一种生命本原的归属感”。
向飞划线
12-13 11:39
历经唐初(669年)陈元光随父陈政率军入闽和唐末(885年)河南人王潮、王审知三兄弟率军入闽,以及五代十国的天下大乱,很多中原的北方人,特别是官僚,还有各个方面的一些著名的人物,包括艺术家、音乐家、文人、诗人等纷纷退到福建。
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是根据汉晋洛阳雅音以定“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韵书,唐人奉为典规,基本不变;
12-13 11:37
将人生中生离死别的痛苦用于形容这些平日的芝麻小事,有一种闽南人的烈性。就像说“很久”这个词,闽南人要用”万代久“这样的形容词仿佛才觉得过瘾。而到了真正的“生分“,在闽南语中却反而被一些很淡的词语一笔带过。
12-10 23:27
康熙年间,泉州开了四家“正音书院”,因为泉州人所说的话朝廷已经听不懂,就更别说入朝做官了。
12-10 23:26
中原经过不断战争,语言不断交融改变,而南方还仍然是“永嘉南渡、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直到靖康之变的移民,一代代过来与这里的原住民融合的人。
12-10 23:25
宋代泉州有这么多人在朝廷做官,在他看来,和语言相近有一些关系。
公元786年欧阳詹去考试时,在京城待了好几年,先学习官话,然后才参加科举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