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民币国际化的“热”与“冷”

作者:刘怡

2018-02-06·阅读时长9分钟

64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87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9月20日,埃塞俄比亚首辆现代有轨电车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始运营。这是由中国资助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的目标。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指出,预计到“十三五”期末,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我国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11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将投票决定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储备货币篮子,舆论预计通过的概率已接近八成。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布局,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指的是该国货币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行使计价、结算、价值储藏等职能,以可以在境外使用以及较高的国际认可度为主要特征。而中国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亦与“十三五”《规划纲要》载入的“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步骤形成呼应,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为了从专业角度辨析其中的利与弊,我们专访了长期从事大宗商品投资和经济史研究的国内知名对冲基金研究部主管周小康。

三联生活周刊:新近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列在“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的大标题下,与之并列的还包括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完善投资布局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在你看来,这几项目标之间的关联如何?人民币国际化在其中具有何种价值?

文章作者

刘怡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古老丝路与现代崛起

“一带一路”背后的大国战略

171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