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杨绛(1911~2016):我们仨的世间传奇

作者:曾焱

2018-02-06·阅读时长13分钟

13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26个字,产生4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杨绛(摄于2005年) )

死亡和灵魂的对话

1993年12月,杨绛助钱锺书选定《槐聚诗存》,埋首书房一个多月为他誊清了书稿。她在自己的“生平及创作大事记中”对此事有几句简单记述,写得淡淡,现在读来却让人感触:“我抄诗错字百出,锺书皆未校出。我二人皆老且病矣。”日期是1994年1月,杨绛第一次在记事中提及书斋之外现实衰老的逼近。

1994年杨绛83岁。自那以后,她开始不断面对身边亲人的生死病痛。两年间,她三姐闰康和大姐寿康先后去世。钱锺书因肺炎入院,之后一直卧床,再没有回到他们三里河南沙沟的家。1995年冬,对两位老人最残酷最沉重的打击袭来:一向对父母照顾周全的女儿钱瑗突然病倒,查出是肺癌转脊椎癌,已经晚期。

钱锺书住院在南城,钱瑗在西山脚下。三人分居三处,杨绛独自牵挂照顾着两个病人,奔波于北京城的这条漫长对角线上。钱瑗病中,她每天为父女传话,将女儿写的文章读给钱锺书听。钱瑗去了以后,她在悲痛中还要设法向钱锺书隐瞒,装作女儿安好,这样支撑了四个月,才对钱锺书说了实话。

在我们采访中,熟悉杨绛先生的人对她最深的印象都是,先生任何时候见到都含蓄节制,举止拿捏恰到好处,从不示人以心绪不好的一面。但是得到钱瑗病危消息的那天,朋友吴学昭记述,“伟成等一群人走后,当时家中只杨绛一人。她与叶大姐通电话时失声痛哭”。

1997年早春,钱瑗去。1998年岁末,钱锺书去。87岁的杨绛,失去了生命中仅有的两个最亲的人,孤身一人怎么面对人世和死亡?

1999年,在精神和身体最伤痛的日子,她决意翻译柏拉图的《斐多》,把它作为精神的最后庇护所。这本对话录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饮鸩而死的当日,和他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苏格拉底在对话中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苏格拉底在饮鸩致死前,对负责处理他丧事的Crito说,你埋藏的是我的遗体,不是埋苏格拉底。

相信这些文字和思想,给了杨绛以“哲学的慰藉”。年近九旬的老人,用一年时间把这本对话录译完了。她自称不识古希腊文,对哲学也一无所知,按照自己翻译的惯例,一句句死盯着原译文而力求通达流畅。“我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杨绛

(1911 - 2016)我们仨的世间传奇

41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