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璐
2020-10-29·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88个字,产生4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从孤山望向西湖,正是欣赏那句著名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佳位置
摄影/刘飞越
西湖和诗词,是苏轼给杭州留下的重要遗产。但在我去杭州前,有朋友问我:“苏轼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去杭州干什么?”我当时不能很好地解答,便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崔铭,她是《苏轼传》的作者之一。崔铭告诉我,黄州、惠州和儋州都是苏轼被贬谪的时期,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自嘲,朝廷没有给他真正去实现政治抱负的资格,如果要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事功建树,则恰恰是他在杭州的政绩,他在此构建水利工程和公共卫生安全设施等利民措施,真正做到了勤政爱民。“作为一个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朝廷命官,不论处于什么职务,他都乐于做一些服务于当地、有意义的事情。”
苏轼对杭州有着特殊的情感,甚至认为自己前世是杭州寺院里的僧人,曾写下“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的诗句。如今杭州人提起苏东坡,仍会备显亲切尊称其为“老市长”,因为他用自己的功业及文学使得西湖美名得传天下,令文人墨客都魂牵梦绕于此地,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评说。
沿着灵隐寺往上,人烟相对稀少许多的韬光寺更能让人体会到苏轼当年所追寻的禅意
僧友与诗词
尽管关于苏轼何时开始写词,学界有所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轼是从杭州才大量开始词的创作的。并且,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写寺庙景色以及与僧侣交往的诗词。
从楼外楼往苏堤方向约百米处,朝丛林掩映的半山腰走两三分钟,有“六一泉”。这道甚少引人注意的泉水,涉及苏轼交游的一段往事。
熙宁四年,当苏轼到杭州担任通判时,曾前往孤山拜访两位僧友惠勤和惠思。这两位僧人是他的老师欧阳修介绍的。在汴京临行前,欧阳修告诉苏轼:“西湖有僧惠勤,人很文雅,长于作诗。我曾作《山中乐》三章赠他,你公暇若欲求友于湖山间而不可得者,则不妨往寻惠勤。”
苏轼前去拜访的这天正值寒冬腊月,晦暗的天色露出飘雪的迹象。这也是苏轼第一次来到西湖,他借着景色,与两位僧人相谈甚欢,并作诗《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道:“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等到元祐四年,苏轼成为杭州知州后再度来访时,欧阳修、惠勤已经先后去世。这时突然一股清泉从惠勤讲经处流出,所以苏东坡便以欧阳修的号“六一居士”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
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时,其实不是很快乐。因为反对“青苗法”,卷入党争而遭到谢景温弹劾的苏轼被神宗皇帝安排到杭州任职通判。宋代为防止地方割据,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一切公事均需经过通判联署。这个职位相当于知州以下的副手,并且要负责审讯案件。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26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