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邢海洋
一个巨大的热穹顶漂移在中国的内陆的上空,阳光灼烤。热穹顶效应下,中国中部的大部分热浪滚滚,陷入今年最为炎热的“烧烤”状态,7月15日,陕西宝鸡眉县的温度达到了47.3 ℃,大城市郑州、重庆和武汉等多地测出了超40℃的温度,地表随便一测都是70℃以上。我看到有人用铁锹煎熟了鸡蛋,出门“放风”的小狗不停地高抬腿缓解爪子的灼烫,还有人因为等红灯拖鞋就黏在了柏油路上。太阳如火球,走上街道如同进了桑拿房,刚擦干的汗很快又冒出来。一天换几件衬衫,真是热出了天际。
图源:陕西省气象台
当此时,英伟达CEO黄仁勋来华,穿着那件标志性的皮夹克。他回答为什么大热天穿着皮夹克上了新闻——只有一套西装,来不及干洗。我想记者对回答一定不满意,听众们对皮夹克话题津津乐道,其实也是在寻找弦外之音——夏天北半球实在是太热了,穿着皮夹克难道不会热到抓狂?当然不会,无论他出席的活动还是走访的工厂还是居住的酒店,都是人工的环境,冷气十足,完全能和自然的气候隔绝开。看客们仍在对他的皮夹克津津乐道,除了对自己穿一件T恤还会汗流浃背的自嘲外,隐隐地还是会冒出一丝念头——在气候巨变的当下,是否更多的人也能获得穿衣自由,至少是少出汗的自由。
对普通人,面对多年不见,且是渐成趋势的夏日灼热,少出汗的自由在哪里?今年夏天,中国最北的漠河的民宿都在加装空调——一向凉爽的中国北极白天也让人热得受不了了,没空调的客房没有了竞争力。这意味着中国人避暑,最好的办法居然是躲到空调房里。
东北的极端高温达到了37℃、38℃,昔日夏季避暑目的地东北和内蒙古空调安装量急剧增加,诸多品牌的空调订单同比增长了数倍甚至数十倍。可那里过去夏日里安空调的需求并不高,是空调安装的洼地,安装工人不多,工具也准备不足。面对突然出现的庞大需求,各品牌应接不暇,安装往往排在了半个月以后。厂商急招其他地区的安装工人应急,来自全国各地的空调师傅携带着工具正星夜兼程,向北方进发。曾经的避暑地变成了空调安装的热土。
《独家记忆》剧照
中国空调普及率其实已经相当高了,城镇家庭空调普及率高达91%,每百户保有量约185台;农村家庭普及率为65%,每百户保有量约120台。台数多于户数,意味着很多家庭拥有多台空调,从全国均值看,中国每户家庭的空调拥有量约为1.6台。放大到全国超过4.9亿户家庭的庞大基数上,全国空调总保有量逼近了8亿台。
当东北的广大地区都在加家装空调,空调已从我国家庭的可选消费品变成必选产品。今年上半年,家电全品类零售额增长11%,可在高温热浪的刺激下,空调零售额增长迅猛,增长了两成,空调和制冷业成为行业增长的主导力量。
当全球都在遭受着越来越激烈的热浪的洗礼,中国的空调产业意外成为受益一方,其中国内市场2024年出货量破亿套,达到1.02亿套。出口量则是暴增40%,达到9600万台,海内海外市场几乎平分秋色。当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宣布10万年来最热的一天出现在2024年7月,炎夏促成了中国空调领域史上罕有的出口跃升,而此前十年间空调出口还徘徊在个位数,2022年还是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我国房间空调器年产量约1.5亿台,已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
《全城热恋》剧照
全球的空调普及率,热带的发达国家如新加坡空调是家庭标配,那里是全球空调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约90%的家庭配备空调,美国人对空调的依赖度极高。而在夏日炎热的东亚,日本空调普及率达91%,韩国为86%,和我国接近。可在欧洲,南欧是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湿润多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空调普及率在40%。南欧再向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着欧洲沿海国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欧洲大部分国家空调普及率较低,整体在5%-20%,其中英国仅为5%,德国低至3%,法国不足30%。那里人工费用高昂,城市严格的规划管理使得很多住房的空调外机难获批准。安装空调所需支付的费用甚至超过空调本身,普通家庭宁可夏日去度假。
可问题是,高温一次次挑战着居民的忍耐极限。据报道,5月16日至7月13日期间,西班牙就有1180人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是114例。这一期间,西班牙共发布了76次高温红色预警。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西欧地区经历了该机构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可以想见,来自欧洲的空调需求会又一次爆表。
今年夏日里的热经常让人热到怀疑人生。这时候就会由衷地感谢空调的作用,这真是人类改善小气候的奇迹。在合肥,当大地灼烫到给人路面在蒸发的错觉,我来得省博物馆,这里挤满了参观者,人们一边了解城市的历史一边享受着充足的冷气。在宁波的高铁站,我看到一位怀抱着婴儿的女士,她检了票却在检票口的空调口下驻足,等到最后五分钟才下到月台与高铁车厢冷气无缝对接。大城市的公共投入、高铁网络精准而便捷的设施,给居民们以充足的避热空间。
《少年派》剧照
可当我们看到了在江西一座县城里老人们“赖”在快餐店里避暑,影响了快餐店的生意,社区还受舆情的影响劝离了老人,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今能够避暑的设施也在向着大城市、大的服务机构倾斜。冷气是有成本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公共财政支撑。而作为家庭和个体,支撑冷气的是实打实的电费,节俭惯了的老年人宁可忍受也不开空调。
我们走上了绿色能源的道路,且可再生能源已占到发电量的一半。尤其太阳能发电,越是光照充足的时候发电量越多,很多省份春末夏初电价跌到了个位数,对抗夏日的炎热我们有着颇为有利的武器。
可毕竟还有家庭未安装空调,还有老年人宁愿忍耐也不开机。如果那些三线四线乃至更低等级的城市也能开放一些避暑设施,将是有意义也颇有必要的。毕竟天气越来越极端,避热已经如同吃饱饭,是刚需了。
排版:球球 / 审核:然宁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