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被故事照亮的世界

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13分钟

5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56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吴晓东

二○一九年一个夏日的午后,书玉在母校未名湖边的人文学苑,谈到自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踏上北美的土地,从此把 “人在旅途”体验为生命和学术生涯的常态的时候,微微喟叹:“新一代人好像缺乏对世界的真正热情。对新人类来说,世界近在眼前,反而对世界失去了兴趣。”

书玉的新著《故事照亮旅程》最令我动容的,正是作者对于世界的兴趣和热情,也许正由于这种兴趣与热情,书玉才能如此富于激情地讲述关于她所游历的世界的故事。而真正照亮旅程的,也恰恰是这种讲述关于 “世界 ”故事的激情。

对于书玉这样的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大学的一代学子来说,当时的 “世界 ”更多是从文学阅读中获致。正如书玉在书的自序中所说:“从整个民族来说,那时的中外文学、电影和电视剧唤醒了整整几代人 ‘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的渴望,成为我们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与世界接触的途径。”或许正是凝聚着几代人与世界接触的渴望,当书玉终于有机会负笈远行,也就开始了她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漫游生涯。《故事照亮旅程》的自序就被书玉题为 “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漫游手记 ”。

当然,书玉所谓的 “世界主义者 ”的自我体认,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一种姿态,一种贯穿于她海外生涯的对世界的渴望和热情。而当有心的读者继续追问她所谓的 “世界 ”是“哪个世界 ”或者是 “怎样的世界 ”的时候,可能会进一步触及这本书最独特的、也最属于书玉的那一部分。

《故事照亮旅程》所讲述的世界,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与主流的世界主义相区隔的边缘性特点。这些年来,虽然书玉大部分时间旅居北美,但可能是因为长期定居在与美国学界稍有距离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观照世界的一种 “非主流 ”视角。自居边缘,讲述别样的世界,同时不断跨越边缘世界的边界,成为这本关于阅读以及旅程的著作一个有趣而且独异的特质。

书玉由此格外关注那些既具有边缘化的质素,同时又具有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际特征的对象。我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下意识地在这些对象身上寻找作者书玉的身影。她所讲述的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都堪称与她自己构成了相互映衬的镜像关系,背后也许事关身份和文化认同。

比如《在途中,读〈禅的行囊〉》一文中的主人公比尔·波特(Bill Porter),渴望的就是远离美国本土去寻访他者的大陆。这个在书玉的讲述中颇有些神奇的美国人,即使在中国游历,执着探寻的也是一个有些另类的文化中国。他在迷恋上中国的古诗和佛教经典的同时,痴迷于在中国大陆寻找现实中的隐士,由此成就了他的第一本游记——《空谷幽兰》。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9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