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璐
2020-07-15·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1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976年12月29日,艺术家克里斯托和妻子让娜-克劳德在他们纽约公寓的阁楼上,可以注意他们后面被包裹的家具
“克里斯托&让娜-克劳德,巴黎!”
2020年5月31日,84岁的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在纽约市的家中过世。离开前夕,克里斯托仍在为他新的项目忙碌,这是他和让娜-克劳德早就设想好的计划,要将巴黎凯旋门包裹起来。让娜-克劳德是克里斯托的妻子,也是他艺术创作上的最佳合作伙伴,在2009年时便已离开人世。
然而,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这个项目被推迟了一年,将在2021年9月进行。同时被打乱计划的还有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克里斯托&让娜-克劳德,巴黎!”这个大型回顾展原本计划于今年3月18日开幕,也因为新冠疫情被推迟到7月1日。尽管克里斯托亲自参与了这两个项目的策划,并事无巨细地确认了如何包裹凯旋门的一切细节,却没能亲眼见到它们的实现。
巴黎,是克里斯托艺术生涯的开始,也是他和让娜-克劳德相识相爱之地。1935年6月13日出生于保加利亚的克里斯托,自幼学习绘画,1952年进入首都的索菲亚艺术学院学习古典艺术。在那里,他被期望能够做出顺应体制要求的民粹主义宣传。后来克里斯托曾在采访中提到,其中一次宣传任务是,帮助东方快车沿途的农民布置他们的干草堆和机器,使之显得熙熙攘攘且繁荣昌盛。但与此同时,这段经历也教会了他如何在开放空间工作,以及如何与学术界以外的人打交道。
不过,这种扼杀了艺术生命的政治环境令克里斯托感到窒息,所以他搬到了布拉格。当匈牙利革命爆发时,他躲在一辆载满医疗用品的货车里,一路从捷克斯洛伐克流亡到维也纳。在维也纳美术学院学习了一个学期后,他又去了日内瓦,然后在1958年来到巴黎,靠画肖像画养活自己。并且,以给让娜-克劳德的母亲绘画肖像为契机,克里斯托与其一生的伴侣相遇。
1962年6月,巴黎J画廊的展览中,让娜-克劳德站在作品《组装墙》(Wall Assembly)前
“克里斯托在索菲亚国家美术学院接受过古典艺术训练。1958年3月,在他离开保加利亚,抵达法国之前,克里斯托有机会在布拉格、维也纳和日内瓦探索现当代的前卫作品。”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苏菲·迪普莱(Sophie Duplaix)向本刊评价道,“在巴黎,他对艺术领域的时事了如指掌。随后,他寻求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不仅回应着他在博物馆和画廊看到的东西,特别是动态速写和材料绘画,并且也以完全个人的方式发展他的包装语言,先是油漆罐,然后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这些作品中,他对雕塑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包裹物体所用的织物,他试图强调他所创造的体积的线条。木桶的使用证实了这一关注,同时让娜-克劳德在城市空间的第一个项目出现,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们设想了同样的包裹方法,但是在公共空间。”
这个城市项目正是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合作的第一件作品《铁幕》(Iron Curtain)。让娜-克劳德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和克里斯托宛如命运中的伴侣,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1958年,克里斯托在巴黎遇到让娜-克劳德时,他已经开始包装家具和油桶等物品,但是让娜-克劳德鼓励他把这种艺术语言呈现到更大的空间里。
1961年,欧洲局势不稳定。在8月德国建起柏林墙后两个月,爆发了“1961年巴黎惨案”,法国警察袭击了约3万名阿尔及利亚示威者,这使得巴黎的局势日益紧张。为抗议这一切,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两人在巴黎的一条狭小的街道上,用89个金属油桶砌起一堵高达4米的高墙,堵住了小巷。这道非法的路障在此停留了8个小时,直到警察要求移除它。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6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