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渐暖
2018-10-09·阅读时长2分钟
年少时以为家是永远不变的归宿,长大后,归乡的路越来越长,归来后熟悉的景和想念的面庞都在不断消逝,才明白“欲语泪先流”五字包含着怎样的落寞和深情。
90后的童年记忆正赶上新农村建设的当口,家家盖起了二层的小洋楼,门口那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也不复存在,儿时为这好政策而欣喜若狂。如今走在奔三的路上,才发现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竟是那三间低矮的老破瓦房;是正午、黄昏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是放学后三五成群跑着笑着闹着哭着的童真……那时候,看起来自己是什么都决定不了的弱者,实际上没有什么是大哭一场所不能决定的。
记忆里世纪之交的家乡并没有多少高楼,也没有多少现代化的机器,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的风景永远是那大片大片的土地,随四季而变换着不同的外衣,或苍翠欲滴昭示着青春的活力,或一片金黄晕开乡村父老喜悦的面庞,或白茫茫一片孕育着来年丰收的希望。无论何时,这土地和或忙碌或悠闲散步的农民总能巧妙搭配成极度和谐的场景。最爱农闲时节,左邻右舍凑在一起打打牌,谝谝闲话,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其乐融融,高嗓门的农妇们似乎故意想要打破那冬日的静谧。聊起来总是那些话题:谁家婆媳两个吵架啦,谁家儿子在哪里发财了,哪家小夫妻打架了……儿时的我怎会懂得这闲言碎语中铁铮铮的人生?不懂却也听的津津有味。
稍大一些,就要寄宿学校了,不再混迹于这小村。家乡的记忆就是每周末正午等在锅里的可口饭菜,夜晚窝在床头和母亲倒苦水的款款深情。此时的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辛劳了,机器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地头的庄稼堆在了家门口,农民们好像解放了。可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打工浪潮袭来,大量年轻人涌入都市,不再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过活。农闲世界,中年人也会去市里做些短工补贴家用,村子也随大雪纷飞而陷入沉寂。留下来的要照顾孩子、老人的妇女们的笑声好像不如以前清脆了,话语中总会露出对都市生活向往的蛛丝马迹,是啊,她们想念城里的丈夫,她们盼着有朝一日在城里有一席之地落脚。我也受了他们的感染,暗暗发誓要走出农村,落脚城市。
终于,我大到不再有人认为我是个孩子了。我走入那个村子里人人都在念着的城市读书,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城市的灯红酒绿让我黯然神伤了好久,心里的那个小乡村却越来越亮,我知道我怀念的是它带给我的感觉,那是每个异乡人心里最后的防线。在每一个跋山涉水20小时到家的那一刻,卸下所有的防备,深情的望着这里的亲人,望着这一草一木,试图把在异乡的苦闷安放在这片土地。可只有自己知道一切都变了,同样的土地长着同样的禾苗,同样的人却不再说着同样的话了,同样的水泥路上跑着的不再是自行车、摩托车,而取代以小轿车。左邻右舍总有长久无人居住的高楼,听说都已在市里买了房落了户。这不是很值得高兴吗?为什么内心竟有落寞之感?曾经那些一起聊着丈夫、孩子的妇女今日份话题已变成了儿媳、孙子,依旧鸡毛蒜皮、一地鸡毛,日子真的好过了嘛?并没有。
长大了,该明白了,乡愁是对逝去美好的追忆,是对当下艰难的逃避。可事实总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无处可逃,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和自己和解。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要抱怨生活不易,不要说当今发展太快,让你忍不住想回到过去,那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日子。真的回不去了,又何必回去?你看曾经旧房子所在的那片土地上不是已经长起了青青禾苗了嘛?你亦该坚强的向前走,想起回不去的故乡的时候不要伤心,要明白不论它的景观怎么变化,无论这里的人怎么变,曾经属于你的那一份温情它只属于你,它想要你开心、希望你坚强的去爱、去原谅、去释怀。这也许就是乡愁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吧?
发表文章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