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天打卡#之《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者:渐暖

2018-09-14·阅读时长2分钟

410人看过

      很久没读余华的作品了,还是在2013年,那时再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巧的是余华的书摆在路遥书的旁边,翻完路遥接着翻余华。除了《兄弟》外,余华的书仿佛也不怎么长,一两天一本也并不紧张,印象中图书馆里余华的书应该都翻了一遍,几年过去了很是奇怪有些书我竟然想不起情节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这三部多多少少记得,而《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十八岁出门远行》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一直以来,余华在脑子里就是那个标签——先锋派,作品很吸引人,但那时候自己是作为与己无关的“故事”来读的,至于文革至于那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的我却体会不来,只是跟着情节心惊肉跳,或难过、或愤慨、或崇敬……读罢一声叹息,顺便发个朋友圈生活不易,活着就好。嗯,那时候看书还是像小时候看电视一样,习惯性的思考这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觉得好坏就该如此分明,而深信那“坏到极致”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那时候过着平淡又不安的日子,需要余华作品的这种强烈感情冲击,但又确信这种事情只存在于故事里或者新闻头条,反正就是离自己很远很远。今天仍不敢说对这作品的深意懂了几分,但确是能说一句当初是没读懂的。

       几年里也没有再读过余华的书,直到推送的这本,没看内容买了下来。那些“荒诞”文字的背后是一个说着什么话语的人儿呢?读来就是演讲稿、专栏文章和随笔的大杂烩,细细听他谈写作、谈书里人物的命运、作品的命运乃至他自己的命运。跟着他回忆着那些老朋友们,此刻在心里已默默拭去自己给他们贴上的标签,单单纯纯的把他们作为一个“人”去理解,倒有一番不一样的味道,怜惜曾经那份纯真,倒也喜欢今日这份“真实”,只是更接近了事实,远不到“返璞归真”。贯穿文字的背后,始终是“人性”,“善”也好,“坏”也罢,终究不过是片面的,就个体来说如此,就整体来说更是如此。就余华本人来说,想来是见过经历过“恶”,才能如此得心应手的把它们在作品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真实的他呢?不得而知,我看到的只是文字里的“他”,而这文字又是面对大众的,远不如在作品里臆想一番。书里他说他的文字之路走的相对顺畅,首先要感谢李陀和《收获杂志》,也要感谢李小林、巴金、赞扬和挑刺的评论家、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当然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我喜欢他说:“作品永远没有完成,每个读者都在继续以自己的经历和思维继续完成作品”,毫无道德绑架之势,任由你我臆想,实在是好作家的品质之一。他说着自己的困惑,关于时代关于人,这困惑也同样困扰着你我,可一以贯之不还是“人性”二字嘛?他到底知不知道“人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确实是不知的,也并无雄心大志要去“弄清楚”,只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福贵”一般?也许真真假假也只得如此罢了吧。而我们认为的真又是“真理”嘛?我们认为的假又一定不是“真理”嘛?不知“真理”是否在那狂笑我等太愚蠢?而我们也只能向前走,或自愿或被迫,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生活总是在“善”与“恶”间平衡着,流逝着。一如余华所说:“当丑恶被推向极端之后,善良也会被推向从未有过的高度”,且相信着如何?余华确是得再重读。

文章作者

渐暖

发表文章7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