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2-28·阅读时长11分钟
2024年即将过去,我们要如何形容这一年?
《三联生活周刊》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一起走向城市的深处,在街头、在菜市场、在办公大楼里、在人们的家中,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话,共同讨论我们所见证的这一年。
在这一年中,有人把自己变成了工作机器,在无法卸下的责任中间疲于奔命;也有人面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浪潮,寻找与它相处的方式,为未来社会写一个答案;有人把压力化为“搞抽象”的动力,在万事万物里找乐子,获得前行的勇气;更多的人,他们选择直面真实,接受现有的一切,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的感受,带着新的力量,去重塑眼前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2024》——所有的故事,无法被简化,一切的复杂性,由我们自己感受。
我们将访问结果制作成一支视频《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2024》,在视频里,所有的人际遇不同,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找到一个答案。
点击观看视频
这是“年度最后一杯酒”项目的第二年。我们想象,在年末,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坐下来,把自己的情绪,用一杯酒的时间,倾倒出来。尽情诉说以后,就可以带着新的力气,走向新的一年。
喝下2024年最后一杯酒,希望在今天的文章和视频中,你能够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2024,我们在轻与重中寻觅答案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2024年的岁末,我在北京一家叫做刺鱼的书店遇到了90后店员子木。子木腼腆害羞,喜欢一个人读书,但是这一年图书市场异常艰难,大家都不愿意再花钱买书了,也很少有人来线下书店,于是子木下了很大的决心去放下腼腆,开始在线上做直播讲书卖书,慢慢也积累了一些忠实的读者,甚至有远在云南的陌生人也会连麦进来,一起分享他们对书籍的热爱。
我问子木,2024年就要过去了,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子木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他想成为一名“穿墙者”——我们身边有太多堵墙,有有形的墙,有无形的墙,有水泥砌成的墙,有用书堆成的墙,还有开满鲜花的墙,我想穿越这些墙,看看墙外的世界。
这一年里,很多人或许都像子木一样,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挑战和停顿。现实的阻力就像一面高墙,每当我们鼓起勇气,想要重整旗鼓出发的时候,这堵高墙就硬生生地将我们挡了回去。
这些时刻可能发生在工作中的瓶颈,可能藏在一段关系的僵局里,也可能出现在面对自己内心矛盾的挣扎中。
我们面对的“轻与重”问题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通过几位恋人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探讨了远远超出情感范畴的哲学问题。而贯穿这些故事始终的核心主题,则是“轻与重”。
昆德拉以尼采的“永恒轮回”作为理论的起点。尼采认为,如果生命是永恒循环的,那么每一个选择都会因其无限重复而承载无比的意义和重量——这是生命之“重”。然而,昆德拉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另一个视角: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那么每一个选择都没有参照,因而是“轻”的。
昆德拉这样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轻与重相互对立却无法分割,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张力,让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微妙的美感。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种张力并不陌生。当我们被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时,渴望放下一切,感受自由的“轻”。这种轻松可能是一次无计划的Citywalk,一个发呆的下午,或者暂时摆脱家庭和工作的束缚。然而,轻松若是持续太久,又会让人感到迷茫和虚无,好像总觉得少了一些活着的实感。
此时,我们又渴望一个支点,让生命再次获得重量和方向。这种支点可能是一段值得专注投入的关系,一份热爱的事业,或者是一个让人心安的梦想。它让人从虚无中回归,让自由与责任形成新的平衡。
这是我们面对的“轻与重”问题。
告别内耗,
从思考“轻与重”开始
这一年里,“内耗”这个词被频频提起,如何治疗内耗也成了很多人想解决的问题。内耗往往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们担心自己被这个时代抛下,被年轻的一代超越,甚至被AI工具取代。于是,我们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厚重的盔甲,每天打量自己、审视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
盔甲虽然保护了我们,却也让我们变得沉重不堪。我们开始疲于追赶、比较,总想着“我要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但这份“更好”并不总是出于对自我的真实追求,而是对外界期待的迎合。
如何摆脱这种沉重感?答案或许在于重新认识“轻与重”。
当我们内耗时,往往是将自己变成了“他人眼中的客体”。但实际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独特性才是主体。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目标是否来自我的内心,还是出于对他人评价的恐惧?”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快速变化,不确定性是它的标配。与其试图躲开,不如试着接受。轻盈,不是逃避重量,而是学会灵活地面对它。
内耗常常让我们过度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忽视了当下的“现实”。停下来,问自己:现在的我,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让每一个小小的决定积累成生活的自信,而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否定当下的自我。
内耗也让我们习惯了沉默、自我批评,甚至默认“我不够好”。当你在已经习惯的日常里发现“问题”的时候,不妨尝试为自己发声,说出自己的疑惑和真实感受。可以多问问自己——
“你觉得呢?
这是你想要的吗?
今天,你是想成为谁,
还是更愿意接纳现在的自己?”
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是在建立我们与自己对话的通道。这个过程不仅帮助我们剥离外界的干扰,也让我们接近那个鲜活的、真实的自己,慢慢重拾我们的主体性。我们会明白,轻盈并不是躲避任何重量,对一切的逃避,而是选择那些真正有意义的负担。勇敢,不是要做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英雄,而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问题时有迎难而上的力量,同时也拥有在脆弱中对自己温柔以待的宽容。
勇敢,是在挫败时承认:“我尽力了,但我也允许自己偶尔失败。”勇敢,是在被重压包围时,放下一切对“应该可以”的执念,对自己说:“这一次,我先好好休息。”勇敢,不在轰轰烈烈的成就里,而是藏在那些被忽视的微小时刻里。我们无法成为完美的人,但我们可以成为完整的自己。
昆德拉说:“人生是一种永不重复的实验。”这句话也是在提醒我们,人生的本质在于独特性,我们在轻与重中寻觅答案,也在这个过程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找回属于自己的内心节奏
新的一年就快要到来,2025年或许是每个人重新寻找自己节奏的一年。这种节奏,不只是生活的步调,更是内心的韵律。
重新寻找节奏,是对外界的回应,也是对内心的呼应。有人可能会选择放慢脚步,从日常琐碎中挤出时间,去倾听那一直被忽略的微小声音,比如晨光洒在书桌上的安静时刻,或者周五的晚上与家人、好友一起做一顿晚饭。有人可能会选择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迈开步伐,迎接挑战,发掘潜能。无论是慢下来还是快起来,关键是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外界的标准所牵引。
作家加缪在小说《西西弗神话》中说道:“真正的自由是清楚地意识到人生的荒诞,同时仍然选择去拥抱它。”在加缪看来,人生本质上是荒诞的。但这种荒诞并不是指生活毫无价值,而是源于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我们渴望清晰的意义、秩序和永恒的答案,但宇宙是沉默的,充满了随机与无常。
西西弗的神话正是这一矛盾的象征:西西弗被命运判定永远推石上山,石头每次接近山顶都会滚落。他的劳动永无止境,仿佛毫无意义。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绝望的情境中,西西弗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加缪认为,“推石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
工作-生活,被琐碎的日常包围的我们似乎和西西弗有着一样的命运,但我们依旧可以在每一步中试探新的可能,让自己保持主动,积极地创造,做一位“穿墙者”。在人生的石头滚下之时,我们可以微笑着继续,将这一节奏变成属于自己的舞步。
愿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更好地看见自己,慢慢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用一句话,
给你的2025年提一杯#
2024年即将过去,你这一年过得如何?如果要用一句话为你的2025年“提一杯”,你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和祝福?
即日起,截止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午12:00,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和你想对自己的2025年说的话,我们将从评论中选出20位读者,送出特别礼物:中国劲酒礼盒(共20盒)。祝你新年有新劲!
活动发起人|三联生活周刊x严飞
出品人|李伟
总监制|刘刚 宋彦
策划|李君棠
公关统筹|罗启宏 邢宇 张鼎堃
商务监制|孟蕾
导演&剪辑|于昌禾
副导演|李然
制片|木籽
摄影指导|史超凡
摄影|吴利岩 毛春晖 贾运生 韩逸
摄影助理|冯海滨 邢伟凯
灯光师|宋健
灯光助理|张立峰 张祥 雷皓
美术指导|陈楚仪
道具师|樊旭刚
道具助理|武留颜
DIT|张世恒
化妆师|YAYA
场务|宁国
司机|李国旗 耿利东
调色|焦钰涵
录音&混音|肖玉倩
合成|温楷鑫
设计&视频包装|大蒜糖
作者丨严飞
设计排版丨熊清
图片来源丨劲酒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7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