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胜朝殉节诸臣录》

作者:卜键

10-08·阅读时长5分钟

823人看过

四库全书纪事之十五 增办之书(3)《胜朝殉节诸臣录》

11.5MB
00:0012:36
位于扬州的史可法祠堂(摄于2020年12月)(陈扬 摄/视觉中国 供图)

四十年(1775)十一月,乾隆降旨追谥“胜国遗忠”。胜国,在典籍中又作胜朝,见于《周礼·地官》,郑玄注:“胜国,亡国也。”明明是败亡之国,为何称名胜国?盖因其被战而胜之。该词一般用于本朝称呼前一个朝代,将战胜攻灭之国如此称呼,大约不仅仅是纪念和嘲讽,也有几分镜鉴的含义。乾隆一向不大瞧得上明朝,突然整这么一出,要表彰那些个曾与清军血拼的明臣,其间也有思维轨迹可寻,与纂修四库全书相关。

时为开设四库馆的第三年,经过征集遗书、挑选善本、辑录佚著、撰写提要等诸多努力,一部旷世巨著已有了大模样。而自三十九年八月通谕各省督抚“查办违碍书籍”,一股禁书狂潮也随之燥然而起。军机大臣寄发出一道道上谕,各省督抚司道等不敢不响应,屈大均、澹归、函可等人遭到厉禁,明代的史著文集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就连收藏者也会突遭惩处,藏书家和书商无不战战兢兢。

这种情势下极易出现层层加码,出现借机报复攻讦行为,小人得意,世风大坏。各地搜缴之书陆续运至,乾隆已无暇一一翻阅,四库馆从纂修中挑选戴衢亨、蔡廷衡等明敏之员,组建了十余人的审读班子,“将各省解送之明代以后各书,逐一复加检阅,详细磨勘,务将诞妄字句删毁净尽”。他们提出“应行销毁书”144部,“应酌量抽毁书”181部,经总裁英廉、总纂纪昀等认真复核,开列清单,注明缘由,上呈御览定夺。禁毁大势已成,弘历又拿出一副平正公允姿态,接连降旨,制止各地的一些过当行为,也纠正史官对前朝的过苛评述。如浙江巡抚奏请销毁《明纪辑略》,理由是附有明末三王纪年,乾隆认为并无犯讳之处,不必禁毁。

与追查函可、澹归之书同时,乾隆帝即命在编纂《通鉴辑览》时,附记易代之际南明唐桂二王事迹,谕曰:

前命编纂《通鉴辑览》,馆臣请不录福王事实。因念历朝嬗代之际,进退予夺,系乎万世公论。若前代偏私袒徇之陋习,以曲笔妄为高下,朕实鄙之。即如福王承其遗绪,江山半壁,疆域可凭,使能立国自强,未尝不足比于宋高宗之建炎南渡;乃孱弱荒淫,自贻颠覆,而偏安之规模未失,不可遽以国亡书法绝之,特命于明崇祯末附纪福王年号。(《清高宗实录》卷九九五)

称朱由崧为福王,意指并非正统,进而将其在芜湖被一伙叛将背着抬着弄到清军大营,指为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标志,认为这样才“合乎人情天理之公”。

至于此后的南明唐王、桂王,“遁迹闽滇,苟延残喘,不复成其为国”,与宋末昺、昰二王的情形近似。但毕竟是明室宗支,并非伪托,属下也有一批忠义之士,“始终不屈,以致陨首捐躯者,不一而足,较宋末之文天祥、陆秀夫实相仿佛”。清朝史官长期斥之为伪朝,乾隆此时忽有所悟,令四库总裁编述唐桂二王始末,附入《通鉴辑览》,也命对仗节死义者详加考订,记载其事迹。

不仅于此,乾隆还要对那些为明朝殉节诸臣赐予谥典,命大学士九卿集议上奏。谕旨称:对易代时胜国死事之臣,历朝很少予以表彰;本朝定鼎之初,顺治皇帝赐谥崇祯末殉难之大学士范景文等20人,实为亘古旷典。但当时未能遍为搜访,久而当时事迹渐渐彰显,陆续载入《明史》。他说自己读《清太祖实录》,曾有感而作《己未岁我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努尔哈赤以劲旅数千迎击明军20万,歼戮过半,晚明良将如刘綎、杜松等战死,其竭忠效命之举也值得嘉悯。另如大臣孙承宗、卢象昇等死于抵抗清师,周遇吉、蔡懋德、孙传廷等死于与大顺军作战,“凛凛犹有生气”,不应随着明亡一并泯灭。乾隆特别举史可法、刘宗周等为例:“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同时也再次谴责金堡、屈大均等人遁入空门,“幸生畏死”“丧心无耻”。这位大皇帝熟读儒家著作,喜欢引经据典,却常是挑拣一些符合己意的词句。在他看来,要么为前朝死节,要么为本朝效忠,否则就没啥理由活着。

四十一年(1776)正月,在为一年一度的祈谷大典斋戒时,弘历惦记着此事,忽又想到永乐间靖难之役中的死节诸臣。他对永乐帝历来厌憎,斥其以藩臣“犯顺称兵,阴谋篡夺”,赞扬景清、铁铉辈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志节凛然;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无惭名教;也指出后来的明朝君臣皆讳莫如深,不予平反褒扬,“使忠臣义士之气,久弗克伸”。弘历谴责朱棣性情残暴,对方孝孺、黄子澄诛灭十族,复令人蹂躏其女眷,“余读史至此,未尝不深愤而痛嫉之”(《清高宗实录》卷一〇〇〇),命与明末殉节者一起查明追谥。

阁部大臣很快提交了编撰方案和样稿,大致依据《明史》《通鉴辑览》二书已有名单,分为专谥、通谥两类:“其生平大节卓然,又艰贞自靖者,宜特予褒崇,按名定谥;其平时无甚表见,而慷慨致命,则汇入通谥之例。较著者为忠烈、忠节,次则为节愍、烈愍。”该名册收入3000余人,分别造册登录,于姓名下简括事实梗概,享专谥者附有赞词。乾隆即予批准,赐题《胜朝殉节诸臣录》,交武英殿刊刻颁行。当年十一月,该书的校勘印行完竣,以乾隆谕旨代序,后为历次上谕和御制诗等。卷一“专谥诸臣”,有关史可法一条写道:

督师、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锦衣卫籍,祥符人;崇祯中历安池道为安庆巡抚,爱民敬士,屡却寇兵,进南京兵部尚书,誓师勤王,迎立福王,出镇江北,力图兴复;大兵克扬州,自刎不殊,被执死之。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今谥忠正。

在获得专谥的所有前朝大臣中,唯有史可法一人谥为“忠正”,应出于弘历的裁定。

四十二年六月,内阁学士彭元瑞将一批史可法的书信、文稿,也有其身穿大红前明冠服的画像,献呈给皇上。这些物件从何而来?乾隆当然会询问,元瑞奏称在街市上偶然买到的。而据《扬州画舫录》的说法,乃得自江南大名士蒋士铨。彭元瑞担任江苏学政时,士铨主扬州安定书院讲席,二人为同年进士,同入庶常馆深造,毕业虽有先后,但同留翰林院为编修,交情深厚。推测应是在元瑞任满回京时,蒋士铨将珍存的史可法遗稿等交与他的,至于讬言购自书肆,或是两人商量好的说法,还是怕万一有麻烦。蒋彭二人献上这批文献资料,应是为追悼先烈。弘历亦性情中人,阅史可法于围城中所写家书,深为感动,遂提笔撰写诗文,“题于卷端,命廷臣和韵;并命大学士于敏中书御制书事一篇及《史可法复摄政王书》于卷”。所有这些诗文、画像、札稿,经过装裱,派员送交两淮盐政寅著,令其入藏扬州梅花岭的史可法祠,并镌刻于石,嵌于祠壁,以垂久远。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卜键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78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