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29·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85个字,产生3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郭伟全
《天村纪事》(The Missionary’s Curse)是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用了十年工夫写就的一部力作,讲的是山西一个叫作 “洞儿沟 ”的天主教村庄的故事。这部书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作者目前旨趣关怀、方法取向和史学理念的一部作品。作者的研究兴趣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史,另有一书《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已于二○一三年翻译成中文出版,主要依据山西地方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重现在变乱大时代中一名落伍知识分子的困惑,还原了二十世纪初山西乡村生活的鲜活面貌,其社会学、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在《天村纪事》中再次可以看到。沈艾娣先后做了九十多次现场和电话采访,足迹遍及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综合各种语言的文献,特别是罗马耶稣会档案(ARSI)和山西的各类民间档案,写出了《天村纪事》。这次聚焦的虽是一个村,但也能以此展现宏大的历史画卷,生动地描绘三百年来基督教在山西的境遇、宗教习惯的变化,以及中西教士持续升级的冲突。
这部作品涉及很多主题,但引导叙事的主线,是传教士和中国教众之间围绕着规范仪式的权力长期的矛盾和争执。作者研究的出发点,来自二十世纪初莱昂 ·若利(Leon Roly)在义和团运动后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传教运动在中国会失败?”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很难回答,但不管答案为何,如此发问代表的是一种思维倾向,那就是:基督教一直在适应中国文化,只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深蒂固,以致鸿沟无法跨越。粗略地看山西天主教的历史,似乎也是这样。从一六○一年耶稣会获准在北京传教开始,晋商的贸易网络就把山西和天主教联系起来了。这些商人在北京皈依,又把信仰带回山西老家,往往举家改宗,天主教便分散扎根在各处,多在家族中世代传承。中国基督教在生存的挣扎中不可避免地渐渐本土化。最典型的例子如丧礼:在这一儒家也很看重的仪式中,耶稣会不得不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比如穿白色丧服参加弥撒、灵桌前跪拜、使用墓志铭,等等;即便是后来耶稣会的反对派接手传教事业,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明清以来基督教的中国化,是宗教生存所必需,也是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众多研究基本以此为预设,也通过挖掘各方面的细节充实、巩固这一认识,此即 “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视角的深远影响。然而,沈艾娣的这部作品,在深入访谈和多方搜集档案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与其他学者完全相反的观点,那就是:天主教本来就已融入中国社会,但此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差距慢慢扩大,因为一拨拨的力量努力扭转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方向,使之越来越趋同于国际的天主教。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20767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