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跟随BBC的镜头,重识杜甫

作者:艾江涛

2020-04-29·阅读时长13分钟

682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38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纪录片导演迈克尔 · 伍德,同时是一名执教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的历史学家

西方少有人知的“诗圣”

镜头中,以扮演《指环王》中灰袍巫师甘道夫而闻名的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用深沉而富有情感的声音,朗诵着一首首已被译成英文的杜甫诗作,很难不让人为诗歌本身的力量而动容。81岁的麦克莱恩甚至让人联想到那个普通人眼中衰病而多感的“诗圣”,尽管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冬天去世的诗人,终年不过才58岁。

在疫情封锁的伦敦的导演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向我谈起这部刚拍摄完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时,说正是麦克莱恩在一个节目中回首往事的片段,让他想到了杜甫晚年的《壮游》,尽管他比杜甫去世的时候老,也不是一个中国人,但“他准确地感知到杜甫诗歌中的力量、敏感、温暖、讽刺、幽默——并且在接近尾声时捕捉到了诗人身上那种厌世的顺从”。

起初,伍德也考虑过是否邀请一位中国演员在片中朗诵杜甫的诗歌,但对英国观众来说,闻名世界的麦克莱恩无疑是更合适的人选。在片中,伍德引用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观点,“但丁、莎士比亚和杜甫,这些诗人创造了评判诗歌的标准”,试图为观众建立起一个认识杜甫的坐标,可事实上,杜甫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并不出名。

“我们的纪录片是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电影,尽管这里的学校现在都在学中文,去年有4500名学生参加了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普通话考试。不过英国人对杜甫的了解正在深入,电影放映后,我们收到了一个14岁男孩的来信,他正在伦敦的一所学校学习杜甫的诗歌。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人们看到传统的丰富。纪录片只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要了解更多,必须到别处去看。”伍德说。


迈克尔 · 伍德拍摄的讲述中国历史的系列纪录片《中国故事》,上映于2016年

在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外,现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教授的伍德本身是一名历史学家。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他在1984年便踏足这片土地。《杜甫》之前,他先后拍摄了讲述中国历史的系列纪录片《中国故事》(2016)、《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2018)。对他来说,杜甫的诗歌,是为他打开陌生世界的那扇窗户。

“50多年前,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开始阅读杜甫。伟大的汉学家葛瑞汉(A.C. Graham)编了一本小书:《晚唐诗选》,这本书以一些杜甫晚期的诗歌,及孟郊、李商隐、李贺开头,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那首《秋野》。”伍德后来发现,英国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在专辑《一碟秘密》(A Saucerful of Secrets)中,也引用了那本书中的唐诗。

早在《中国故事》中,伍德便将杜甫与玄奘等人放在一起,来讲述那个绚烂而开放的盛唐文明。片中,他跟着洛阳附近偃师中学的学生们,用生硬的汉语朗诵杜甫晚年写作的《江南逢李龟年》。伍德一直对诗歌与文学的题材充满热情,此前他还拍摄了一部关于莎士比亚生平的系列纪录片,一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史诗《贝奥武夫》的纪录片,一部讲述罗马伟大诗人奥维德的片子。拍摄完《奥维德》,伍德再次想到了杜甫。在伦敦的一个中国同事那里,他看到了杜甫平江墓的照片,还有当地在清明节举行的纪念活动。很快,拍摄便启动了。

尽管杜甫在西方世界并不为人熟悉,汉学界的杜甫研究水平却有目共睹。革命性的著作,是历史学家洪业在1952年出版的专著《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此前,海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弗洛伦思·艾思柯(Florence Ayscough)上世纪20年代的杜诗英译本和厄温·冯·萨克(Erwin von Zach)在30年代的杜诗德译本。洪业的著作一经出版,便成为经典之作,在许多研究者眼中,该书与陈贻焮的《杜甫评传》,堪称杜诗研究的东西双璧。这本书的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祥波告诉我,洪业著作的原创性在于,“全面梳理了在他之前的杜诗版本和文献,没有按照过去惯常采用集大成的清人注解,以宋注为源头,以史学家的眼光处理史料。这样的话,他理解杜诗观点的脉络性非常清楚,在这些脉络中,他能更准确地辨识哪些观点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以讹传讹,观点的指向性很清楚”。

洪业之后,对海外杜诗研究真正有所推进的,是宇文所安以8年之力,在2016年完成的《杜诗英文全译本》,这也是杜诗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伍德的幸运在于,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均得以进入他的片中。熟悉杜甫的观众不难发现,纪录片中关于杜甫一生轨迹的事实性描述,基本参考洪业的专著。片中引用近20首杜诗,则采用了包括宇文所安、洪业在内的诸家翻译。曾祥波在片中接受了伍德的采访,而且反复校对了纪录片的文案,在他看来,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但伍德的强烈意愿并非建构,而是尽量还原一个为中国学者和普通人所了解的杜甫。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高中生需要哲学吗

惊异与思辨:一个中学哲学社的故事

97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