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4-15·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9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图 陈曦)
文/Maybe
年纪轻轻就给自己准备墓地,在中国大概只有古代皇帝才热衷干这样的事。过去,普通老百姓大多是在有了孙子辈之后,才认真考虑这件事。我小时候去过给我奶奶做棺材的乡下木匠家,看到两口巨大坚硬的棺材上漆后放在打谷场上晾干,并不觉得可怕,一众不懂事的小孩子甚至还想爬进去把盖子合上捉个迷藏,被大人骂个狗血淋头才走开。
我奶奶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为自己和我爷爷预备“闭眼之后困眼眯的盒子”时已经50多岁了。她的焦虑来源于自己的风湿病、糖尿病和十来岁时见到的在日军飞机轰炸中难以殓葬的乡邻。能提前预备好自己和我爷爷的寿材,她很满意。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在左邻右舍间对木材的厚度津津乐道,一点儿也不像个接受过新社会教育的无产阶级女工。
退休之后她关注国际时政国家大事、左邻右舍的八卦,最关注的还是“白事”市场的流行动态。到了80年代,湘南小城操办白事的风尚几年一变。一开始是要给每位前来吊唁的宾客发一个陶瓷碗做奠仪回礼。这种6寸小饭碗有个很吉利的名字叫“寿碗”,据说只有去世时年满60岁的老人才有资格用。把寿碗带回去吃饭,可以长命百岁。这种碗的颜色和图案还有级别之分,六七十岁的老人通常用诸如婴戏图、福禄寿仙之类的喜庆热闹的粉彩图案,去世时满80岁的老人可以用大红描金的龙凤图案。人到老年比完子孙无非比个寿命,所以“僭越”万万不可,事到临头手忙脚乱地去大批订购也不妥。
所以我奶奶每隔一段时间就计划着要囤一批这样的碗,她的理由是早买省钱。去年一个碗卖一块八,今年就涨到了两块。但令她苦恼的是花色款式不知如何确定。
磨蹭了两年,风尚就变了。瓷碗突然就不受欢迎了,一种带手柄和盖子的不锈钢碗突然成了白事市场的新宠。我奶奶参加了一个老朋友的追悼会也得到一个。研究了半天之后,她大喜过望:“这个不锈钢碗又轻便又实用,掉地上也摔不烂,贵是贵了点,但肯定能用很久。收到的人肯定也喜欢。”计算过宾客人数之后,她去银行取了2000块钱,让我叔叔去预订200个不锈钢碗。家里人照例劝一阵,“您长命百岁,活得到九十九,不急”,依然没人接单采购。
好在过了一阵流行风尚又变了,我奶奶也就有了新的目标。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