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善地》:爆笑深刻的多层喜剧

作者:悦涵

2020-04-15·阅读时长7分钟

178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81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视剧《善地》剧照 ,“恶地”建筑师迈克尔(右)和他的上司


第一层:哲学和伦理学

故事的主线这样展开:女主角埃莉诺,一个自私、不靠谱的青年女性,有一日突然眼睛一睁,发现自己来到了传说中的死后世界。她被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建筑师”接待,他告诉她来到的是“善地”,并为她解释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模式:每个人生前在这世上的所有行为,都有一个积分系统进行统计。死后,根据总分,决定你这个人是去“善地”,还是“恶地”。

在这部剧里,主创有意将宗教信息大量移除,但也没有刻意回避。称谓不用传统的上帝、天使、地狱、魔鬼这些概念,但偶尔也会蹦出几次,让你意识到类比。这使得《善地》能充分展示想象力,构建出一个纯粹基于伦理、道德的往生世界,让善恶、是非、对错、利他、自私等主题,可以在这里进行酣畅淋漓的实验。

很显然,埃莉诺不属于善地。通过和周围的人聊天,她发现别人不是“花了半辈子时间在朝鲜为争取女性权利作斗争”,就是“在孤儿院旁边排除了数千地雷隐患”,或是给陌生人捐肾。埃莉诺被错误地当成“致力于拯救无辜的人免除死刑的律师”,但其实她生前是专给老年人卖假药的销售,还连续五年全公司业绩第一。

自私本性驱使,埃莉诺当然不想离开。这时,另一重要角色登场。为了让每个灵魂在善地完美无瑕地快乐,系统通过精确计算,为每个人匹配了最适合的“灵魂伴侣”。善地分给埃莉诺的灵魂伴侣是奇迪,一名哲学和伦理学教授,他花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撰写了一本3600页的学术著作。由于奇迪的专业,埃莉诺恳求奇迪教她如何变好,这样,她就能真正成为一个好人,顺理成章地留在善地。

《善地》最大的亮点,或许就是用轻松剧情和有趣台词,阐释晦涩艰深的理论。比如奇迪这样自我辩护:帮助埃莉诺变成好人,是一种道德必需吗?大多数哲学家会认为帮助一个人“变好”没有意义,因为一个人要么是一个好人,要么就不是;然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变好”,他将其比喻为吹长笛,“变好”可以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最终,这一选择的决定,仍是基于道德正确。第二集结尾,在奇迪已经明确说明不会帮埃莉诺以后,埃莉诺开始回想自己生前那些自私的举动,又想起在往生世界,她还是重复自己的自私,从而造成整个社区的混乱。在没有任何自私目的的驱使下,她深夜爬起床,把所有垃圾都清理干净。正是这一举动,使奇迪看到了她可以变好的一面,最终决定帮她。这时剧集又适时嵌入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德性是人意志的道德力量,具有自主性的思想”。奇迪用这个理论引导埃莉诺,言明她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在道德上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好人。

整个四季内容,柏拉图、大卫·休谟、西奇威克、穆勒等名字相继在剧里出现,还有一些诸如功利主义两难等伦理学领域的经典命题。随着学习越来越多的理论,埃莉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过去行为的错误,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在第一季第六集,她做出了一个全然的利他主义行为——因为不忍看到奇迪因为保守自己的秘密而产生巨大的心理煎熬,她当众承认她不属于善地这个事实。由此,揭示出本剧的第二层壳。

文章作者

悦涵

发表文章204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58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野生动物世界

病毒启示录

84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