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20-01-14·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31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曹慧英在北京家中,身后是她1977年在第二届女排世界杯上获得的三座个人单项奖杯(王旭华 摄)
归于平淡
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并获封“女排精神”的那一代老女排队员,即便在退役后,似乎也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
当年的主攻手郎平后来作为教练率女排三夺世界冠军,二传手孙晋芳做国家体育总局网球中心主任时推动“单飞”改革,主攻手张蓉芳做过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副主任,接应二传陈招娣任解放军总政文体局局长时主持了王治郅的回国,副攻手朱玲掌舵四川省体育局担任局长,副攻手周晓兰随丈夫移民美国,副攻手陈亚琼移居香港,主攻杨希和副攻梁艳都自己开了公司。
但她们后来的人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少再出来面对媒体,诉说往事。
“我们这批人都不太愿意接受采访。”曹慧英对我说道,“他们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我们不需要通过经常出现在镜头里让大家记住,再一个,我都66岁了,是那批队员里最大的一个,孙晋芳马上也65了,连梁艳都快60了。年纪大了上电视,节目播出后看到自己的形象,就会很难受,之后就不愿再上电视了。”
作为中国女排1976年建队后的首任队长,曹慧英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和1982年秘鲁世界锦标赛上随中国女排两夺世界冠军,退役后在国家体委工作,后来又辞去司局级干部职务,下海经商,搞旅游也搞房地产,还去加拿大做过陪读妈妈。“我一辈子有过很多头衔,参加活动,别人在介绍我的时候,我最想听的就是‘老女排队长’这个称号。”
曹慧英在北京方庄一处老小区的家里接受我的采访,她说,她们那一代老女排退休后的生活是归于平淡的。如今她在京郊寻了处院子,养了几十只鸡,种上各种蔬菜,她说她本是农民的女儿,现在只是重新当回了农民。
平静的退休生活并没有褪去她们身上的“女排精神”。曹慧英说自己后来待人处世,经常会被人说你的性格和别人不一样,“我会回答说这是球队培养出来的,在很多事情上我会往前看,做得不好就总结,总结完了赶紧改正。我们并不能把所有事情真的做到最好,但会把所有事情努力做到最好”。
满身的伤病也在时刻提醒着她们过往的付出和努力。几年前,曹慧英家附近一家洗浴中心的老板认识了这批老女排队员,便特意为她们安排了一位按摩理疗师和一个专用房间。于是,曹慧英、张蓉芳、梁艳、李延军等家住北京的几个人,便以此为由头经常聚会。身体哪块不舒服了,就约着去按一按,然后一起吃个饭,就这样已经持续了6年。
当年的主教练袁伟民也退休了,如今她们每半个月还会组织一次聚会,与袁伟民一起吃个饭,各地的老队员有时间都会来参加。“我们这些人对袁头儿,那种感情,既像对父亲又像对大哥。”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103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