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03-18·阅读时长4分钟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张星云。这期杂志的主题是《“中国制造”前史:寻访中国工业遗产》。其实我们提出来这个封面专题的设想,也提了有三四年了。这几年我们写过很多期关于考古遗址和古建筑的封面专题,比如去年我们写过考古遗址博物馆(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还有晋东南的古建筑(2024年第30期《在晋东南》》)。这几年我就一直在想,其实同为文化遗产,为什么考古遗址和古建筑这么火,而工业遗产其实也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它为什么没有火起来?我们该怎样欣赏工业遗产,它到底重要不重要?它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这期封面专题的出发点。
有了这期封面专题的设想之后,我就开始找资料。其实大家无论是去看考古遗址,还是去看古建筑,都有一个“打卡国保”的形式,所谓的“国保”就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几年会颁布一次,所以我就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去搜索,发现到目前为止公布的这些国保里边,有140多处近现代的工业遗产,觉得很震惊,但好像似乎没有人太多人知道,也没有太多人讨论它的重要性。
作为旅游目的地,工业遗产还是相对冷门,那么我们该怎么欣赏它呢?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业遗产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观看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入口,又该怎么理解中国从无到有的这种工业化过程?所以我们这期封面专题就是以此出发,带领大家走访了好几个地方,去感受不同的工业遗产,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角度去欣赏工业遗产。我们去了4个地方,黄石、洛阳、南通,还有重庆的涪陵。
长三角其实是特别有意思的,因为它有种棉花的传统,工业化纺织技术被引进之后,在长三角一带就建立起了大量的纺织厂。无锡、上海、南通、杭州都有这种丝织厂,丝织厂其实又包含了女性在城镇工作中的叙事。当女性进入了工厂、获得了生计之后,她怎么去融入城市生活?同时,这些纺织厂通常地处发达城市之中,也是最早接受城市更新改造的地方。所以现在很多100多年前的纺织厂都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我的同事薛芃去到了南通的大生纱厂,这里既有洋务运动末期的历史,又有跟这个城市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的另外一位同事艾江涛去了洛阳涧西工业重工业区,它是“一五”期间“156项工程”的一个重点项目,有好几个工厂都选择在洛阳建立,并且因为它是一片崭新的区域,特别能够突出那个时期“一厂一城”的景象,整个工厂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生活体系,与当地工人、居民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区在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工业城市样板的方式而建立的,并被保留至今。
还有一位同事陈璐去的是重庆涪陵的816核燃料工厂,这里也记载了一段特别特殊的历史。它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为了备战的考虑,把一座山都给挖空了而修建的核燃料工厂。现在已经从军转民,作为工业遗产对外开放。这是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历史,并且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核工业给人的神秘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我去的是黄石,它也被称为洋务运动的活化石。因为在洋务运动的末期,张之洞一手建造了黄石大冶铁矿,是当时中国第一家机械发掘的露天矿场,它也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起点。大冶铁矿建完之后,它在黄石100公里之外的武汉建造了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家铁厂,由此形成了武汉三镇的格局,并且影响至今。
这段历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历史,因为它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和突破,相当于在当时这种世界性的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在其他国家已经领先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国人如何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去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实现重工业的近现代化。它绝不仅仅是进口外国的机器、开办制造局或者造船厂那么容易,还是要建立一套自己的重工业体系,从采铁矿、煤矿到建设钢铁厂、水泥厂,再到修建铁路、水运码头,再到建设厂房和工人社区,因此黄石也是可以说是一块活化石,它现在的城市格局也依然是100年前形成的格局的延伸。
我们这期封面专题去到4个地方,去进行细致的走访,采访当时在这些厂矿工作过的工人,是为了向大家展现工业遗产的价值。由于工业遗产是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历史建筑,因此存量非常大,比如像国家工信部评出的几百项工业遗产,其实只占全国的整个工业遗址的不到8%,而废弃的工厂要怎么留下来?哪些要留下来哪些要拆除?其实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除了这些厂房之外,这些厂里的机器是不是需要保存?工厂周边的宿舍区、医院、工人俱乐部乃至铁路是不是也需要保存?这都是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
我有一个采访对象也说到,德国鲁尔区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当时主持改造的设计师他也多次来到中国调研,他就一直强调对于工业遗产的这种活化利用,工厂中所有的这种要素都应该在原本的位置上,就是确保所有的工业逻辑都存在的情况下,再去寻找开发这些要素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机器都应该是保存在这儿的,然后这些旁边的这些生活区域也都应该保留下来,而不是像我们在前几年看到的情况,有一些厂房把里边的机器全都给拆走了,然后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国内有很多特别同质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然后也没有太多的活力,鲁尔区的设计师就给了我们一个另外一种思路或者一种思考。
所以我们通过走访,也是想要观察和讨论,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保存什么,应该留下什么。其实这种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讨论,也自始至终是一种对历史的价值判断。这段历史应该不应该留下来,或者说这段历史因为外表的丑陋就要被完全抹除。工业遗产它不会像修缮过后的古建筑那么漂亮,它是斑驳的,有的人认为它老旧得不再生产了,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没有保护的必要。但实际上,这些工业遗产曾经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所以我们会认为,对工业遗产加以利用和保护,既可以面向未来去传承工业精神,也是在维护我们历史的延续性。
———
编辑/一丁
剪辑/译丹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3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