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洋务运动重工业活化石

黄石:洋务运动重工业活化石

作者:张星云

03-18·阅读时长20分钟

10289人看过
黄石因洋务运动而兴起,这座城市如今就像是一块活化石,里面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境和突破: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其他国家已经领先,并占据主导,中国人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它绝不仅仅是进口外国机器那般容易,而是要建立一整套自给自足的体系:从采铜铁矿、煤矿,到建设钢铁厂、水泥厂,再到修建铁路和水运码头,最后再到建设厂房和工人社区。也许是因为这种本土工业精神早已浸入到黄石的土壤里,这些洋务运动时期在黄石创办的厂矿企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历史变迁后大部分都存活了下来,如今分厂遍布全国乃至全球,成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基石。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 -0:00
 

黄石:洋务运动重工业活化石

37.5MB
00:0040:59
创办于1907年的华新水泥厂旧址地处黄石老城的中心

大冶铁矿,华中地区近现代化的根源

1889年,张之洞在抵达武汉赴任湖广总督前,就已决定在武汉100公里外的黄石建立大冶铁矿。黄石因丰富的铁矿资源从此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工业城市,并一举促成了湖北近现代化。

如今铁矿所处的大冶属于黄石市郊的一个区,但在洋务运动时期,黄石市并不存在,大冶才是这片地区的中心。现在这里被改造成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游客们从山脚下一路向上,很快就能到达山顶。说是山顶,实际是一处巨大的露天矿坑,这处深坑直径长2公里,最大落差有400多米,极其震撼。深坑像梯田一样,一圈一圈螺旋向下,是铁矿历经上百年露天开采留下的痕迹。矿坑底部,有两辆铲车正在挖掘作业,巨大的铲车此时在我眼中是那么微小,深坑共振,传来挖掘的声音。

自199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资源枯竭、国企改革下岗潮后,铁矿开始衰落。后来曾有一位专家提出将大冶铁矿的露天矿坑改作垃圾填埋场,将100公里外武汉市的生活垃圾运来,这样可以填100年。提案眼看要在省里通过了,阎建武最后站出来提出反对,表示这个提案除了完全忽视矿坑的排水系统之外,也是对中国工业史的不尊重。大冶铁矿的巨大露天矿坑最终得以保留,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阎建武是大冶铁矿原党委书记,早已退休,如今70多岁,依然活力满满。他不愿意坐景区专门给我们提供的观光车,执意和我一起步行走上山,生怕我错过了什么。据他介绍,1980年代是铁山的生产高峰,当时整个露天矿坑里有2000多名采矿工人,汽车、电铲、电机车分布在漫山遍野,矿区24小时作业,白天热火朝天,夜晚灯火通明。先勘探,再穿孔、爆破,然后驾驶电铲车将废石和矿石运出。每天下午4点钟,是炸矿的时刻,3点50分警报响起,爆炸时矿区相当于三四级地震,有时用的炸药多,还会提前通知家属,人们会提前从房屋里出来,在广场等待。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冶铁矿的职工主要由军队、铁路局和鞍钢的人组成,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且知识水平和素质都很高。至今,这里人说话更像是普通话,没有形成口音浓重的方言,被武汉人称为“弯管子普通话”。当地人说话往往短促,有极强的节奏感,似乎想把一句话的意思一秒钟全表达出来,想必这和整日与矿石打交道不无关系。

这里的矿石资源极其丰富,阎建武记得,最初此地铁矿、铜矿甚至多到遍地都是,不用地下开采,附近村民们便可随处捡拾。每年节假日矿里发福利,物资多到周边地区的粮油食物等价格会骤然下降。他们穿着铁矿的制服去黄石,都会得到黄石人仰慕的眼光。

1893年投产的大冶铁矿是我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至今仍有部分在开采

黄石大冶有着如此富足的过去并不意外。实际上这里处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西部,最早的铁矿开采记录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炉炼兵器”,南唐后主李煜在此设县,取“大兴炉治”之义,命名为大冶。相传南宋时岳飞在此铸造“大冶之剑”与金兵作战。

1970年代,在大冶铁矿以南十几公里外的铜绿山,考古人员还曾发现大量古铜矿遗址,经发掘研究,证明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这里都曾大量开采铜矿,通过检测发现曾侯乙编钟所用的铜就来自这里。这些都表明,这里存在着4000多年不间断的矿石采冶历史。

100多年前,张之洞选择在这里建立铁矿,显然是做了一番充足的功课。他曾在山西、广东和湖北三省的铁矿间犹豫过,后来他派人去调查湖北的矿产,很快就锁定了采矿历史悠久的黄石大冶。根据英国矿师的勘矿结果,大冶铁层铁脉约有500多万吨,可供两座熔炉使用100年之久,铁矿石净质为60%至66%,而世界上最好的铁矿石净质也只有70%。

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张之洞的选择非常有预见性,黄石的铁矿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爆发出巨大能量。它靠近长江所提供的水运能力,极大地扩大了矿产资源所能够覆盖的半径,源源不断的铁矿资源,输送至武汉、九江、重庆,不仅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的近现代化和城市化,都与黄石大冶直接相关。

1908年,黄石大冶铁矿与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黄石的铁矿和湖南萍乡的煤矿分别通过水路和铁路运至武汉汉阳铁厂,不同企业之间彼此协同,组成华中地区乃至中国最早的重工业集群,一时间所产出的钢铁产量几乎占中国总产量的100%。煤矿、铁矿、钢铁厂,这组重工业“铁三角”,首次以完整的形态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而这些全是中国人自己一手创办的。

刘少奇在1920年代任汉冶萍总工会委员长,他曾撰文阐述汉冶萍公司的重要性:“汉冶萍在东亚,它的存在比平常产业要有更深几层的重要。它不独在国民经济上占了极重要之地位,且为发展东方‘物质文明’之根据。”“在汉阳、大冶、萍乡各厂矿之下直接倚为生活的工人有四万人,连同此四万人之家属,不下十余万人,再依各处厂矿间接生活之商民各业人员等亦数十万人,联株萍、粤汉铁路、湘江、长江至上海日本一带之直接或间接有连带的人民,亦不下数十万人。故汉冶萍之存在与否,实为百余万人民之生计所关。”

从大冶铁矿到黄石港码头的黄石东线是黄河以南最早的铁路

钢铁自给自足,民族工业的起点

张之洞之所以急于敲定黄石大冶铁矿的选址,是因为当时的洋务运动缺乏钢铁。钢铁是发展近代工业的基础,当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30年,随着从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清政府对钢铁的需求量陡增,而这些洋务企业所需钢铁原料主要依赖进口,1867年进口铁8250吨,1891年进口铁12万吨,24年间增加至14.55倍。

1889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京汉铁路,缺铁问题进一步升级。当时朝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从北方开始修建铁路,即将上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从南方修建铁路。两种声音在朝廷内产生了对抗。张之洞的研究者、《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作者张实对本刊表示,最终缔造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是张之洞而非李鸿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人各自对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不同理解和选择。

曾主导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的李鸿章认为应该进口外国钢轨,他表示目前造铁还算容易,但炼钢、轧钢,尤其是制成质量要求极高的钢轨、铁桥、机车,是非常困难的。日本明治维新大规模修建铁路,也是从西洋进口钢轨。而张之洞则认为,又是从外国借款,又是外国进口钢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此外,外国借款的利息颇高,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将会被外国牢牢控制。

两种观点的分歧代表着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境和突破: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其他国家已经领先并占据主导,中国人是依靠进口,还是从无到有建立自己的体系。

张之洞的思路是“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从采铜铁矿、煤矿,到建设钢铁厂、水泥厂,再到修建铁路和水运码头。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进口外国钢铁,真正与外国抗衡。可以说,黄石近代工业一开始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历史使命休戚相关。

1893年,黄石大冶铁矿正式投产,是我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同年,从大冶铁矿到黄石港长江码头的铁路线建成通车,是中国大陆黄河以南地区最早的铁路。1894年,武汉汉阳铁厂投产,是我国第一家钢铁厂,所用铁矿全部来源于大冶铁矿。稍晚于大冶铁矿,黄石又兴起了近代第一批使用新式机器生产的煤矿,此后这里还陆续建成中国第一家商办水泥厂,以及国内较早的大型钢铁厂。

原本无名的黄石,在张之洞的主导下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一套完整的工业逻辑。它是一个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重工业城镇,却汇集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煤炭、水泥制造、电力诸多门类的企业,并配备完善的铁路、码头装卸等现代化的运输系统。

这种通盘考虑带来的影响是,各工业之间相互作用、加持:煤炭工业和电力部门提供动力,铁、钢、水泥、运输各部门就近获得动力源,商业化的生产反过来推动能源与运输企业的持续扩张,此外由于煤铁资源和交通优势,电力生产和输运及交通的成本大为降低。

因此至1949年前,黄石地区是华中地区电气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大冶特钢:始于洋务运动,托举“神舟”飞船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祥地之一,这座城市拥有诸多工业遗产,在黄石1410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147处与矿冶生产或矿冶工业相关。厂矿生活早已经渗透进黄石的城市空间格局、社区肌理和文化品格。黄石的车牌照以“鄂B”开头,间接证明,它在1950年建市时,是仅次于武汉的湖北第二重要的城市。只不过随着资源枯竭、国企改革,这座纯工业城市逐渐没落。

但是,我们走在黄石的街道上,依然可以窥见很多当年发达时的痕迹。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尚平带着我们探索黄石老城区。尽管房屋破旧,但整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极其干净,人们普遍素质都很高。开出租车的大姐,以前是工厂工人,会戴着白手套开车,车里也干干净净。

黄石的城市格局依旧以当年运矿铁路的线索为基础,简单明确。

老城是紧靠着长江边的一个狭长地带,运矿铁路线从大冶铁矿延伸过来,到了江边,与江边的铁路线垂直相连。当年黄石港码头林立,各类厂矿分别有自己的专属码头,通过江边铁路将货物运输上船。在港口,现在依然留有1940年代的自动化卸矿机遗址,运矿火车停靠卸矿后,铁轨底部设有传送带,可直接将矿石运输到江边船上。

如今的黄石港码头已经废弃

主街道由一横一竖组成,分别平行于这两条铁路线。黄石大道,平行于江边铁路,是城市的生活核心区域,道路北端是水泥厂、发电厂,另一段南侧是钢铁厂。黄石大道南端,即与大冶铁矿的运矿铁路相连,其铁路沿线是拖拉机厂、纺织机械厂、轴承厂、耐火材料厂等一系列重工业配套厂。相传,黄石大道南侧重工业过于密集,男性劳动力比例太高,于是,在黄石大道北侧建设棉纺厂,招女工,以平衡城市性别人口比例。

黄石的工业浓度极高,如今依然可以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感受它与工业保持的巨大联结。当地油炸食物丰富,炸饺子、欢喜坨、炸串,这类店铺尤其开在工厂周围,因为工人们在进入厂矿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前需要高热量的食物做补充。这里煤矿资源丰富,于是产生了一种吊锅美食,吃的时候锅底部会用炭火持续不断保持加热。

1913年建立的大冶铁厂如今仍在运行。第二天,我们进入了黄石市南部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简称“大冶特钢”)的厂区。由于这里现在生产特殊钢材,包括用于军用设备的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乃至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月球探测器、天宫空间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的配件,因此,我们出入需要特批,安检十分严密,很多区域不予开放,每辆车离开前还要检查后备箱。占地5000多亩的厂区,我们能够探访的区域只有很小一部分。

我们先是经过了1913年大冶铁厂建厂时期的界碑,然后穿过德式、日式专家办公楼,最后来到一处小广场。除了同一时期的高炉栈桥、水塔、瞭望塔以外,这里原址保存着我国现存最早的近代工业钢铁冶炼遗址——两座建于1917年的美国固定式化铁炉。这种450吨的化铁炉在当时堪称亚洲和远东第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厂矿设备内迁重庆,两座化铁炉由于庞大坚固难以拆除,最终被爆破炸毁。

抗战时期,汉阳铁厂、大冶铁矿部分设备内迁至重庆,至今在重庆留有痕迹
大冶铁厂旧址的化铁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近代工业钢铁冶炼遗址

如今这里只剩下残骸,从水泥基座堆砌的范围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它曾经的庞大。我看着100多年前最先进的炼钢高炉残骸,被如今生产“嫦娥”“天宫”“北斗”的现代化炼钢车间所包围。我想,也许是因为这种本土工业精神早已浸入到黄石的土壤里,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在经历了中国一轮又一轮的历史变迁后存活了下来,成为如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基石。

1896年,盛宣怀从张之洞手里接过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从官办变为官督商办。1913年,盛宣怀在黄石建设大冶铁厂。

厂矿易手源于甲午海战的战败。花费500多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建成投产在1894年。6月1日,张之洞率领大批僚属视察刚刚出铁的汉阳铁厂时,国际局势已经很严峻。10天之前,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华作战,仁川日军2000人开进汉城。到了8月,北洋舰队在鸭绿江与日本联合舰队激战。洋务运动30年来推进军事现代化最显著的成果——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10月,张之洞上奏申请借拨经费为铁厂再开两炉,以供汉阳兵工厂制造枪炮之用。同月底,旅顺大屠杀。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张实对本刊表示:“将汉阳铁厂放在中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审视,我们会发现,出铁的喜悦、取得的成绩、现实的处境和未来的难题,都被炮火淹没了。此时,张之洞喋喋不休地要求着铁厂经费,是何等的不合时宜和孤立无助。而在这样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一个国家对钢铁工业的需要又是何等紧迫。”经历了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失败了。张之洞被调任两江总督,与此同时由于寻找煤矿来源不顺利,汉阳铁厂减产,负债累累,最终朝廷决定招商承办,由盛宣怀接手。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大冶铁矿所产矿石进行大肆掠夺,陆续有优质矿石1000多万吨,从黄石港装船后,直接顺着长江出海运往日本。新中国成立初期,黄石因为矿产资源和钢铁工业基础,从沿江小镇一跃而成为省辖市。大冶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座特钢厂,从50年代就有了军工属性,改名为大冶特钢。到了上世纪末,大冶特钢经历了改制,数万工人下岗,后被中信泰富收购。如今尽管大冶铁矿早已因资源枯竭而减产,但大冶特钢的效益并没有受到影响。现在,它依然生产特钢,并从外国进口铁矿石原料,彻底突破了原材料产地的限制。

汉阳铁厂旧址上的工厂废墟

工人村:时代洪流里的生活

对于工业遗产来说,除了厂房和器械,工人的宿舍区和生活区也应该被视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大冶特钢厂区隔着一条马路,周边都是钢厂曾经的宿舍区。这里的住户大部分都曾经是大冶特钢的工人。他们现在依然习惯用“一门”“二门”“三门”来称呼自己所属的地理方位,即当年民国大冶铁厂时期几处大门的位置。

这片宿舍区里最著名的当属称为“工人村”的苏式建筑群。1954年,它由援华苏联专家设计,现存21栋。这些建筑依山势而建,三层高,红砖清水墙,宽阔大气,楼梯外立面是非常有苏联风格的镂空水泥围栏设计。房地产开发商未对其进行大规模拆除,里面依旧有住户,2016年这里被定为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这里相当于当时黄石最好的别墅群,每户40~60平方米,一居室或者两居室,室内为木地板。当年工人们都住在周围的平房和工棚,只有钢厂科级以上干部和技术人才才能住进去。

下午太阳出来了,很多仍然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会出来晒太阳,他们几乎全是钢厂的职工。向师傅住在20号楼,曾在钢厂工作了40年,2014年退休,他父亲是当年跟着“四野”解放黄石后留下来的军人,后来成了钢厂第一批干部,于是住进了这里。他介绍说,这片苏式建筑群里曾住过钢厂的冶金工业部部长、物资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等高级别人物。

大冶特钢旁的工人村,很多以前的钢厂工人仍生活在里面,其中的苏式建筑群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爷住在3号楼,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来到钢厂工作很多年,后来去珠海做房地产,事业有成,儿子在德国奔驰工作。每年老两口会从珠海回黄石待一段时间。他说,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选择留下或离开这片宿舍区,有的人没有钱换新房,这里房屋老旧又远离市中心,不好卖。有的人即便在黄石已经有了三套房,但也不愿意住电梯楼,偏爱住了一生的老房子,离开便觉生活无味。

住在8号楼的张师傅曾经在武汉中学读书,后来经历了“文革”“下放”,1971年进入钢厂,做轧钢工,一干就是20年。70年代科级以上干部已经有了更好的宿舍区,腾出了这里,于是很多普通工人搬了进来。轧钢工作环境很艰苦,温度高、噪声大,为了不被烫伤,工作时工人会穿着很厚的衣服,往往下班时,浑身已经湿透。他现在不太能听清我说话,因为长期受噪声影响导致听力受损严重。1998年,他50岁时被“内退”,因儿子上大学费用高,还曾去广东韶关私企炼钢厂工作。

李师傅住在12号楼,在钢厂的耐火材料公司工作,起初是烧砖成型工,干了七八年后负责配沙配烧环节,工作环境温度极高,工资只有几十块钱。2000年他是第一批被改制的职工,40多岁就下岗了。当时,他正值壮年,每月仅两三百块的生活费,于是到全国各地打零工,挣钱养活老人孩子。

罗日新也是在这片工人村长大的。1956年,他的父亲因钢厂招工来到黄石,被分配到了主力车间“一炼钢”。因为能说会写,干了一年就被调去《黄石日报》,一直干到总编辑兼社长。罗日新在钢厂的子弟学校读书,1983年进厂。因为受父亲影响,他从小有个当作家的梦,但父亲坚决不支持,一把火把罗日新写的小说草稿都烧了。两人大吵了一架。父亲非让他进“一炼钢”当工人,原因很简单,钢厂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是从“一炼钢”出来的,从书记到厂长。在父亲眼里,人生进阶之路,就是在厂里一步步升上去。

大冶特钢旁的工人村

“一炼钢”虽然是炼钢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部门,但生产环境很艰苦,炼钢过程中放闸“打水”,如果操作不好经常会出现“炸炮”,温度极高的钢水飞溅出来,此时附近的工人甚至没有逃跑的时间,只能捂着脸翘起屁股,尽量不烫到脸上。罗日新回忆说,每次下班洗澡时,在澡堂里可以看到十分之一的工人身上有烫伤痕迹,这些钢水有“毒”,三个月好不了,刚结痂又破开。有天晚上“一炼钢”的一部压缩箱坏了,紧急叫他去参与修理。他半夜受凉,修理的过程中临时出去上厕所,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炸炮”,他的几名同事都烫伤了,而他躲过一劫。

1993年,钢厂成立市场调研部,部长是局级岗位,带4个正科级的调研员在全国调研协调,不到35岁的罗日新当上了部长。这段经历让他扩大视野,积累人脉。他意识到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想抓住其中的机会。于是在1998年底,他辞去了钢厂的工作,准备自己从事钢材国际贸易,为此,又与一心想让他当上厂长的父亲大吵了一架。

罗日新凭借着在钢厂市场调研部时建立的中外各方关系,再疏通好海关,利用时间差顺利拿到贷款,将中国的钢材卖往美国和俄罗斯等地,赚到了“第一桶金”,既坐上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顺风车,还躲过了钢厂改革下岗潮。

如今,在黄石新区他自己投资建设的一处高档小区办公室里,罗日新向我回忆起这段经历。现在他大多时候只保持股东身份,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管理。他重回自己年轻时的人生梦想,一心在写作上。2019年,《十月》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钢的城》,讲述一家百年钢铁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改革下岗背后职工们的故事,大获成功,如今正在计划改编成电视剧。

不过现在罗日新不太敢回工人村了,由于《钢的城》火了,当地政府对工人村更加关注,逐渐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人村里的老工人们等不到拆迁,也没有钱在别处买房,多少有些怨恨罗日新。

华新水泥厂:中国水泥工业的见证

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往往低估水泥的作用。曾经在手工业时期,作业场地小,对建筑没有特别要求,一旦进入工业时代,巨大的生产机器,自然要求全新的建筑形式,宽阔通透、没有立柱的厂房,保证大型设备作业稳定性的地基,乃至铁路枕木、摩天大楼,都需要大量水泥。可以说,除了煤、铁、钢,水泥同样是工业和近代化的象征。

张之洞同样是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开创者之一。在兴建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京汉铁路的过程中,他用的还全部是进口水泥,花费总计超过20万两白银,让他痛心疾首,此时他就发现了黄石有适合制造水泥的山石。13年后,他在离任湖广总督前为黄石办的最后一件事,是批准福建商人程祖福在黄石承办水泥厂,并给予税务减免政策。

在黄石创办水泥厂的程祖福卖宅筹资30万两,1909年投产,是中国第一家商办水泥厂,所生产的“宝塔牌”硅酸盐水泥,曾获南洋劝业会金银奖牌。抗战早期,该水泥厂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水泥厂,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都与黄石直接相关。水泥厂1938年抗战期间迁往湖南辰溪,1945年回迁黄石,1946年从美国购回两台湿法回转窑,1949年投产,也就是如今黄石市中心的华新水泥厂。

吴伴元的父亲1946年进入华新水泥厂做工人,亲眼见证了这两台当时极其先进的湿法回转窑从美国进口而来,在黄石港口岸登陆、运输至厂址并组装,也就是如今的一号窑和二号窑。

吴伴元家里四代人在华新水泥厂工作

算上孙女,吴伴元家里四代人在黄石华新水泥厂工作。如今87岁的吴伴元向我回忆说,“一窑两磨”是水泥生产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即回转窑和粗磨、细磨。工人们从黄石附近的矿山开采石料后装入火车,火车运至华新水泥厂,卸于联合储库。通过传送带投喂至粗磨机,大块的矿石被磨碎,加入水后进入厚浆池进行沉淀。再进入烧成车间,在长达145米的回转窑中加热烧制,水泥浆通过加热成为熟料。冷却后进入制成车间,在细磨机磨成细粉,最后混入石膏、矿渣等,成为水泥,进入包装车间,通过包装机装袋。因此控制回转窑温度的看火工,以及控制粗磨、细磨机转速的磨工,是水泥厂最核心的工种,在厂内备受尊敬,大家都认识。

华新水泥厂制成车间里的细磨机

吴伴元1954年进厂,曾是一号窑的看火工,后来当过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8年退休。他告诉我,不像如今最新的水泥窑,可以借助同位素、伽马线辐射等技术电脑自动调节窑内温度。当时的看火工更像是手艺活儿,需要通过看火镜用眼睛观察火候,调节加煤量,以控制窑内温度保持在1400~1500摄氏度。温度过低,水泥烧不熟,温度过高,窑内的耐火砖就会烧坏,就需要停窑检修。这可是很严重的事情,停窑一次需要冷却12~18小时,后面的生产环节都得停机停工等他们检修。

为了保证回转窑24小时不停工作,吴伴元和其他两个班的看火工需要了解彼此的操作方式,他在下班之后,也自愿加班,去观察另外两班的看火工是如何看火、如何判断窑内温度,这样三班人相互熟悉操作,才能使窑内始终保持在一个温度。在他们的配合下,一号窑曾连续运转300天,被评为“红旗窑”。

从停产起经过五年空置,华新水泥厂最终改造为工业遗产

保存完好的工业逻辑

1946年建成的一、二号窑,一直运行到2005年停产。地处黄石市中心的华新老厂由于机械老旧、耗能高、粉尘大,于2007年正式全部关停。吴伴元向我回忆说,不像现在年轻人随意离职,很多老职工对工厂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工厂是一种精神寄托,当工厂关停,每天早上抬起头,再也看不到烟囱里冒出烟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很大的失落感。

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夏鹏向本刊介绍,之后的五年里,华新老厂一直处于空置状态,这里地处黄石老城区黄金地段,曾差点被彻底拆除用来搞房地产。最终,华新水泥厂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造为向市民24小时开放的公园和博物馆,一、二号窑也因此得以完整保存。如今作为工业遗产的华新水泥厂极具特色,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全部原位保留,人们可以跟随参观动线感受完整的工业逻辑。

华新水泥厂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全部原位保留,人们可以感受完整的工业逻辑

涂强政带着我从烧成车间进入制成车间。黄石遇到难得的晴天,阳光透过高耸的厂房顶部玻璃窗射进来,一束束地照在巨大的设备上:粗磨滚筒、细磨滚筒、高低耙、圆耙、斗式提升机、投喂设备、收尘器。涂强政介绍说,这些设备大多都是上世纪40年代从美国进口的。如今它们全部原位保存,有些传输管道里还有凝固的水泥,显然在停产前的最后一刻设备仍在运行,就像热火朝天的工厂一下子戛然而止了一样。

这是一个周六上午,来参观水泥厂的人不多,车间里极其空旷、安静,这些上世纪40年代的机器巨大、沉默。不过在1990年涂强政进厂做细磨工时,这里并非如此。当时这些机器24小时运转,灰尘极大,巨大的回声响彻车间。

涂强政1990年进厂时做的是细磨工

四组细磨机,每组三台,金属滚筒内所用的钢珠大小不同。烧熟的水泥块进入滚筒,滚筒旋转,钢珠被滚筒从底部甩到顶部,再任钢珠自由落体掉下来,砸到滚筒内的水泥块上,以达到磨碎水泥的效果。这样一来,钢珠坠落的声音在车间内此起彼伏,涂强政说,当时要贴着对方的耳朵喊,才能听清。

细磨工的工作是通过操作闸板,控制滚筒转速,以及内部用料比例。有些工人随着经验的积累,练就了“顺风耳”,只通过听钢珠坠落的声音闷响程度,就可以控制滚筒转速或决定是否要加料。

更麻烦的是检修。找漏浆处时被喷得一身泥浆不算什么,如果磨机坏了,就要打开滚筒上的一个开口,整个人钻进去检修。涂强政一开始没有经验,钻进去检查维修后,出来发现口罩上的一小块金属片黏在脸上了。他这才知道,原来由于磨机一直转,摩擦产生的辐射让口罩上的金属片变热发烫。后来有经验了,他会在脸颊和金属片中间垫一小块布,以防烫伤。

华新老厂现已改造为面向市民24小时开放的公园和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华新水泥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水泥年产突破100万吨,曾先后参与过诸多重大工程,比如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葛洲坝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等。涂强政回忆说,黄石大道南北两侧分别是华新水泥厂和大冶特钢,两个厂的职工穿着各自的制服在街上相遇,谁都觉得自己厂在黄石地位最高。

后来90年代末,大冶特钢开始受到国企改革影响,几万人下岗。而华新水泥厂则走向了另一面,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上市后与瑞士公司合作,成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它的业务覆盖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和中亚、东南亚、非洲、中东等16个海外国家,拥有300余家分公司、子公司。这家洋务运动末期主导开办的水泥厂,不仅以工业遗产的形式完整保留下来,还以这种方式在全球延续着其生命力。

(参考资料:《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方一兵著;《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张实著;《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韩晗著。感谢董一平、陈树祥、李盛华对本文的帮助)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3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9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