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20-01-14·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82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队员的体能训练(中国体育图片社供图)
从高铁站到漳州市老城区的路上会经过一个环岛,环岛中央立着尊女性塑像,左手抱金杯、右手举着花束。塑像身后有一座高24米的碑柱,碑柱尽头是一颗银灰色的金属球。晚上,球体还会亮起金黄色的光。
当地人管这金属球叫“定风珠”。据说,漳州曾是个台风多发的城市,但自从这座雕塑立起来,市区内就再没遭遇过台风的正面袭击。老百姓觉得这都是“定风珠”的功劳。
台风有没有来过需要仔细考证,但1984年以来,“定风珠”的确成了漳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事实上,它并非什么风水神器,雕塑是为纪念中国女排“三连冠”而建的,它身后就是著名的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
作为先于郴州、北仑的中国第一个女排训练基地,漳州是“竹棚精神”的发源地,它见证了“五连冠”,是历届女排冬训的主要场地,在过去四十多年,接待过超过两万支运动队。
“小朱婷,来的时候特别腼腆,小孩一个。郎平当年,也来过青年集训……”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主任苏建武向我回忆那些从基地走出去的球星,“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来过基地训练的女排运动员绝对不是个顶尖的运动员。”
摸到苏建武的办公室不太容易。从训练基地的西门进去,你很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朝着延安北路的白色大门更像个牌楼,过了“牌楼”一路向前,就进了一个老旧小区似的大院子。左手边是栋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白色小楼,右手边是栋三层高的老房子,像是办公楼,更像是民宅。“热烈欢迎2020年全国青年女排莅漳集训”的红色条幅下站着几个高挑的少女,正是少女和条幅让我们相信,确实找对了地方。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