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20-01-02·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09个字,产生1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三联生活周刊:卢浮宫从王室收藏这样一个权力的空间,演化为一个公共博物馆的艺术空间,其关键的时间和事件节点在哪里?
李军:在法国大革命开始以前的17世纪,实际上就已有了“皇家艺术学院”。卢浮宫最初是一个防御堡垒,查理五世时期成为皇家居所。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是热情的意大利文化爱好者,也是奢华的艺术赞助人和艺术改革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品,包括《蒙娜丽莎》都是他的收藏。他曾邀请达·芬奇到他在卢浮宫中的城堡来,达·芬奇在昂布瓦斯定居,在克卢庄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弗朗索瓦一世的这个空间,后来最先开放给艺术家使用,也有收藏,艺术家出没和居住在里面。
路易十四住在凡尔赛宫,而不是卢浮宫。他更喜欢生活在巴洛克的环境中,将贵族带在身边,享受绝对君权。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三世都把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请到卢浮宫来工作,比如尼古拉·普桑和德拉克洛瓦。实际上,这也是欧洲各国的君主们所流行的做法,德累斯顿的撒克逊大公、俄罗斯沙皇,都把艺术家邀请到居所来从事艺术活动。
早在16世纪,卢浮宫也有了沙龙临时展览。1672年,法兰西学院迁入卢浮宫,1692年,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迁入卢浮宫,卢浮宫实际上已成为“艺术之宫”。很多艺术家朝夕生活于其中,布歇、夏尔丹等人住在里面,王家收藏也随时可以被艺术家所用,只需要填写简单的申请即可参观。这种对公众开放的性质,让卢浮宫已经具有了某些博物馆的性质。只是那个时候的卢浮宫、冬宫仍然保留了君主收藏的性质,来参观的访客身份其实是君主贵宾的角色。比如,俄罗斯的艾米塔什博物馆最初是要求参观者必须盛装前往的,冬宫成为沙皇、贵族软实力的展示;来看展览的人访问的不是博物馆,而是沙皇。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它的这个空间变迁,是早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
李军:1793年是法国最激进的年代,也是卢浮宫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法国在普世性这一点上走得很极端,既成为平等、自由、博爱起源的地方,也成为社会主义起源的地方,同时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被以“叛国罪”处决,统治法国15个世纪之久的旧制度倾覆。路易十六被砍头,身首分开,成为与旧制度一刀两断的象征,也成为现代性的最充分体现。在这之后,卢浮宫成为向公民开放的空间。
法国大革命之后实行了共和主义,卢浮宫的性质也不再一样。这个时候对外开放的卢浮宫博物馆,是任何人都有权利去欣赏的。这意味着,参观者不是因为君王的恩赐来到这里,而是因为法律所保证的权利,这在本质上与博物馆相关。1789年,法国大革命刚爆发不久,通过了纲领性文件《人和公民权利宣言》。卢浮宫博物馆的建立,是新的“人权”观念在文化机构中的延伸。那时的卢浮宫,继承了艺术学校的功能,更逐渐对所有公众一视同仁地开放,成为一个公园一样的公民场所,在春秋季沙龙展上,残疾人、乞丐都能扶老携幼来看展览,向现代国家的转换非常明显。这也伴随着另外一个过程,博物馆的所有权实现了从君主向国家的转变。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26个推荐 粉丝198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