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2分钟
这是电子厂的第206篇原创
深夜三点,小红书上一条牙膏笔记突然火了。内容没多少修饰,美白效果堪比牙科漂白,但用了三天牙龈开始流血。
“这玩意我也流血过,姐妹早点知道就好了。”
评论区激烈开喷,播放量飙升,牙膏销量反而涨了三倍。这类内容现在有个统一称呼“歹物分享”。它从不劝你买,甚至是怕你走错路,是以自己的失败经历,把好物推荐的泡泡戳穿。从前平台鼓励人们“种草”,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反手就是一盆冷水,拔得又狠又快,场面堪称反向团建。
歹物分享的逻辑非常朴素:你越说它好,我越想知道它怎么翻车。
曾经用滤镜和文案包装起来的生活模板,开始被一个个现实场景拆解,比如仿生枕让人脖子歪了三天,按摩仪用起来像电疗刑具,三百多的防晒喷雾喷完脸泛油发红,一不小心变主角的不是产品,而是受害者。
这场吐槽风潮最初只是几个网友间的自我安慰,大家刚开始还在歹物的评论区里抱团吐槽,“没关系,我也被骗过”。
但逐渐演变为一场全民拔草实验,现在人人都在找地雷,人人也都变成了测评员。一件商品到底行不行,先别看带货主播怎么说,看看评论区有没有人用完崩溃发长文。
曾经“体验分享”是种好心,如今“拔草实录”变成了义务。
有些人看着这些歹物笔记笑出声,笑完却继续下单;有些人感谢它们拯救钱包;还有一些人,干脆专门拍“踩雷合集”,成为新一代社交平台的话事人。平台算法可能都没想到,这届年轻人清醒得过头了,不光不种草,还要拉你一起拔。
谁也没想到,“不好用”也能爆款,“真翻车”也能赢流量。这年头,商品不需要争当第一,而是先别当最后一个被网友挂出来的。
“歹物”这个词,听上去像是个家乡亲戚骂人的口癖,但在今天的互联网,它是一种高度精准的分类:不是纯粹的垃圾,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准确来说,是那种“好像挺好但总哪里不对”,用一次就想在群里发语音咆哮的东西。
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是看着都不错,细节一用就崩。
比如高颅顶神器,买回来本以为拍出时尚博主同款头型,结果一照镜子像随时要去打架的拳击选手;再比如那款爆火的钓鱼马甲,比瑜伽裤都能装,女孩们穿上街头自信拉满,晚上回家发现背心网格印满全身,像刚从渔网里捞出来。
还有用保温桶来充当泡脚桶,本来是吐槽保温桶的效果形同虚设,结果被人们意外开发出新的功能来。
而评论区的互动,也充满了使用场景的重构:
“你最好祈祷我明天在食堂捞蛋花的时候不会想到你”。
可就这无用且无聊的东西,竟也有人被种草?
这不禁让人开始重新思考“歹物”可以多歹?
按摩仪能把人电出眼泪;蒸汽眼罩发热太快,像贴了张电烙铁;美白牙膏涂上去那一刻确实自带滤镜,三天后开始怀疑人生;更别提那些自动扫地机器人,转了一圈,最后发现体重秤下的面积是死角,非要冲刺上去,才算完成主人的任务。
可评论区大家讨论的重点不是这台扫地机器人有多不智能,反而开始觉得这个小家伙十分忠诚,“比男朋友都靠得住,为了完成任务还得冒险,小机器人怪好嘞”。
当然,也不是所有歹物都能一棒子打死,它们很多属于“骂归骂,但你别拿走”的范畴。
比如那款“比健身更累”的小型甩脂仪,用完全身酸爽、心情复杂;再比如那条有点奇怪但确实凉快的速干裤,虽然造型像逃难专用,但真的透气。年轻人的态度也很诚实,吐槽归吐槽,我还在用,或者,推给家里适合的人用,“奶奶喜欢抖抖机,这东西虽然不能帮人减肥,但至少让老人不乱跑了,每天一到点,自己就站上去了”。
毕竟“全盘否定”不现实,“一边用一边骂”才是主流使用姿势。
曾有歹物博主分享了一条捣蒜用的磨碗,不仅尺寸无比巨大,蒜臼的木棒还会磨损,基本属于燃烧自己,难为别人的那一类,一个月后,还短了一截
评论区是“歹物”文化的富矿。一条差评下面,能聚起几百条跟帖故事,有人分享自己当初怎么被文案洗脑,有人晒自己用后的惨状,还有人一边哭诉一边下单:“你们都这么说,那我就试试看。”
关键的是,人们竟然能从千奇百怪的吐槽中,找出一件歹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真正的魔幻时刻是这条负面笔记的热度越高,产品销量也跟着猛涨。
在这个反套路的时代,歹物分享变成了另一种爽剧。翻车现场、翻脸评论、翻倍销量,一场比一场精彩,明明是消费失败,读完却觉得痛快。网友们像在网络法庭集体出庭,每个人都带着实锤证据和嘲讽语气,把失望打包成段子,把花出去的钱变成内容反哺。
这就很离奇。
歹物分享之所以受欢迎,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太久没有听到实话了。
不是没人说话,是说话的人都太懂流量了,平台鼓励正向输出,推荐博主一个比一个专业,拍摄要精致、色调要干净,语气要温柔而坚定,仿佛所有产品都值得你一生托付。但问题是,当一条种草笔记的成本已经接近一支广告片,那它还能不能叫“真实使用感受”?很难说了。
用户并不是对产品没需求,只是对这种完美生活模板或精致人设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那些“早八打卡喝代餐、午休贴眼罩、晚上用精油舒缓”的生活节奏,看上去很理想,用起来却是大型抓马现场。比如美瞳戴上去确实放大了瞳孔,也顺便放大了角膜炎的几率;再比如某款晚安喷雾,一喷入睡是没错,只不过是喷了三下晕过去的。
歹物笔记的爆火,正是对这些乖巧生活的一种反击。人们不再一头热地跟着好评走,而是开始主动查差评合集、搜索“翻车现场”,把“踩过的坑”变成判断的依据。这不是在唱反调,而是在重新建立一个朴素的信任机制。
过去人们查攻略、看测评,是希望避雷;现在,人们希望听到有人真实地说:这玩意真的不好用。吐槽,不再是负能量,而是一种诚实。它既是一种信息,也是一种情绪表达,夹杂着自嘲、控诉和一种带点愤懑的幽默感。就像订外卖前先看差评,那些“盒饭里出现硬币”的离谱故事,反而比“食材新鲜”更有参考价值。
而在这个消费流程中,平台和品牌当然也是玩家,只不过角色变了。从前他们是推销方,现在更像是包装方。一个产品从研发、投放、推广到种草,像一条精密的生产线,从“痛点词”到“场景图”,每一环都算好了ROI。唯一没算进去的,是用户真的可能用完之后骂出声。
曾经那些在贴吧和论坛上发避雷帖的网友,现在搬家到了小红书和视频号,内容更短了,语气更狠了,但底色一样,“我踩过这个坑,你别再踩第二次”。
很多博主发歹物笔记时,连标题都懒得包装,直接写“求你们别买”,下方评论却纷纷留言“还是想试试”,“看你说得这么狠,我反而有点好奇”。一边拔草一边种草,这种互相拔河的状态,已经成了新的网络日常。
但也正是这种真话流通,让歹物分享成了一种反向的内容创作方式。
它的目的是避雷,但过程是情绪宣泄。用失败的经验和冷静的复盘,提供给别人一个判断坐标。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真踩雷,有人只是看了几十条歹物合集,就成功劝退了自己,省下一笔智商税。
对Z世代来说,这不仅是消费观的转变,也是某种社会习惯的延续。从整顿职场,到整顿婚礼流程,再到整顿消费体验,他们熟练地把吐槽变成舆论,逼平台整改、逼商家回应。这种“互联网监督”虽然粗糙,但有效。
而歹物分享,不过是他们监督生活细节的又一次出击。
人们其实一直在找说真话的人,过去是豆瓣长帖、贴吧实录,现在是歹物短视频、吐槽合集,平台在变,情绪未变。很多人买东西前,已经不再搜索“值得买吗”,而是主动搜“踩雷”“后悔”“警告”。
当“这玩意真不行”变得比“强烈推荐”更可信,也说明人们的信任门槛,已经被“好评如潮”抬得太高了。
真实,反而成了最稀缺的部分。
当吐槽变成流量密码,歹物也开始走红。
越来越多的品牌发现,传统种草有时候反而没歹物笔记效果好。一条认真推荐的好物帖子点赞寥寥,一条“谁买谁哭”的吐槽视频却能收获十万播放、千条评论。平台高兴,商家不怒反喜,反手找博主谈合作:“能不能把槽点说得再自然一点?但记得最后要加一句‘不过其实还挺上头’。”
于是,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高情绪浓度的吐槽内容上线。
有些是真翻车,有些看起来像是定制式吐槽:画质高清,语气自然,槽点精准,还配上轻松BGM,恰到好处地激起好奇心。
有网友开玩笑:“以前看完高颅顶神器笑笑完了,博主用完颅顶还越来越高了,现在是骂完也有人买。”
歹物,变成了新的流量入口。有人凭它涨粉变现,有人靠它斩获商单,甚至还有品牌把“槽点营销”纳入年度预算。
吐槽不再是反抗,而是一种运营方式,你以为是在看翻车现场,实际背后可能已经接入了选品经理和商务团队。
甚至人们开始直接用“歹物分享”作为标签,开始带货。
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反套路”也变成套路,用户还怎么判断信息真假?一条“用完崩溃”的短视频,到底是一次诚实的消费表达,还是一场设计精巧的反向带货?当你开始对“差评”也持怀疑态度,那信任的锚点到底在哪儿?
人们发现,在信息过载的当下,真实的门槛越来越高。曾经我们怀疑广告,现在已经都开始怀疑吐槽了。
平台算法可以优化好评,也可以优化“歹评”;品牌可以花钱请人推荐,也可以花钱请人“真诚地说难用”。这是一种新的信息焦虑,也是一种内容伦理的模糊地带。
但换个角度看,即使这种半真半假的歹物文化越来越商业化,它依然提醒我们,真实不能再被轻易忽略。它的出现,至少说明了一种态度的转向:人们不再愿意闭着眼跟着买,而是愿意多看几眼,多问几个“这玩意到底靠谱吗”。在这个所有人都被推着向好的语境里,那些愿意说“我用了,但很烂”的人,才是重新撑起了话语边界。
也许很多人转发一条歹物笔记,不是因为“我真的用过”,而是“我也差点被骗”;不是因为“我觉得它很搞笑”,而是“它替我说出了那句:怎么还有这种玩意在卖”。
你也许没买过评论区那款电人美容仪,但你肯定在某个深夜,因为一条滤镜拉满的“真实体验”草率下单,结果被一双三百块的“人体工学拖鞋”磨出水泡。你没拍视频,但你也想告诉全世界:“别再被包装骗了。”
而这,正是歹物分享真正能引发共鸣的地方,当全世界都要你说“好”,吐槽就成了一种微妙的自由。
END
你被种草文坑过吗?
今日厂内车间值班表⬇️
监工丨Benjamin
螺丝工丨森赛
视觉流水线丨安妮
图片来源丨互联网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