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20-01-02·阅读时长2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892个字,产生87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皮热中庭,《克罗托那的米罗》
这个雕塑叫《克罗托那的米罗》,作者叫皮耶尔·皮热,这个中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一个男人正在被一头狮子撕咬。狮子趴在他的身后,锋利的爪子已经深深地扎入他的身体,牙齿咬住他的臀部,同样是触目惊心的皮开肉裂,静脉隆起。男人的手被卡在树干上,无法挣脱,只能任由野兽撕咬,他全身的肌肉僵硬,显然在巨大的痛苦之中,但他不肯发出求救。
皮热中庭,《克罗托那的米罗》(蔡小川 摄)
冰冷的大理石,仿佛瞬间凝固了永恒的痛苦,完全无视从皮热中庭的玻璃天棚直射下来的温煦明亮的冬日阳光。这里本来是法国财政部的所在,30年前因总统密特朗的卢浮宫大计划才得以重建,并正式归入卢浮宫,如今是18世纪法国雕塑馆。前文化部长雅克·朗格告诉我们,“我们也是在拆了之后才发现那里的采光如此之好”。
布列斯克女士,一位卢浮宫的历史学家,也是前雕塑馆的馆长,试图向我解释这个雕塑的美,雕刻家如何构图、如何设计你的视线,从米罗的脚开始沿着对角线一直往上,直到你看到他痛苦的表情。还有在雕塑中,要表达狮爪深入肉身的那种印记,是多么的艰难。为了雕刻这幅作品,皮热用了11年。
“这是一个人想要对抗时间、对抗自己的命运。”布列斯克女士告诉我,“这个男人曾经是一个运动健将,如今老了,但他想要测试他的力量,他想徒手劈开树干,但他没有力气做到。”
卢浮宫雕塑馆前馆长、历史学家布列斯克女士(蔡小川 摄)
打败这个人的,不仅是时间,还有人的虚荣和骄傲。他的痛苦既是肉身的,也是道德的。人的荣耀是如此的短暂,就像那个曾经象征运动员的最高荣耀的奖杯,如今被扔在地上,一文不值。
是谁说的,艺术总是会把你拉到人性最脆弱的地方?
更神奇的是,这个雕塑最初属于路易十四,就放在他兴建的凡尔赛宫花园的入口。路易十四是一个一心想要做神的人,喜欢以太阳王阿波罗自居,卢浮宫里藏着那幅他的著名画像,一张60岁的老年人的脸,却是一个少年的身体,可见多么不愿意面对衰老和死亡。为什么皮热要将这样一个雕塑献给他,而他又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花园里放这样一个雕塑?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在整个欧洲,君主喜欢利用艺术品收藏和展示来彰显自己的财富、权力和品位。法国皇室的艺术收藏始于弗朗索瓦一世,是他将达·芬奇请到了法国,并买下了《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几幅重要作品。
路易十四是一位更阔绰的艺术爱好者,据统计,在他的统治期间,法国皇家收藏从150件增长到了2367件,他买下了当时法国最好的艺术品,32件普桑、11件克劳德、26件勒布朗、17件米尼亚尔,还有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如今都保存在卢浮宫。路易十四对艺术的贡献不止于此。1648年,他创办了法兰西绘画与雕塑学院(又称皇家学院),之后又创办了文学院、戏剧院、科学院,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
“人都是复杂的,”布列斯克女士沉默半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牢笼。”
也许,学术是她的牢笼。作为艺术史专家,她在卢浮宫度过了一生。如今,她也老了,但仍然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放下她的研究和写作。
“我想我很乐于做学术的囚徒。”她笑着说,“因为在这里,你永远会发现新的东西,让你心醉神迷。”
她说,作为一个藏品的海洋,卢浮宫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将人们引向确定无疑的才华,比如引向《蒙娜丽莎》;引向《米罗的维纳斯》;引向米开朗琪罗,引向提香,引向伦勃朗;另外一条则更曲折一点,是引向迷惑,引向震惊,引向窒息,引向独属于你自己的珍宝。
“对艺术家来说,卢浮宫是一个非常大的美院,在这里,一代代的艺术家与前人对话,然后找到自己的风格,塞尚、罗丹、毕加索都是如此。我觉得,对公众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观看当时正在发生和之后发生的事,然后建立起自己对艺术的看法。”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45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