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旗虎皮
2019-12-31·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旗虎皮。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在同一个时期与达达主义和抽象派电影共同出现,在欧洲大陆影响更大的一个先锋派流派——超现实主义。
可以说超现实主义是在达达主义解体之后出现的一个艺术流派,它并不仅限于绘画领域。我们知道超现实主义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画家,比如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比如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1982)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前卫艺术团体。这个艺术团体最早是1919年在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路易·阿拉贡、菲利普·苏波(Philippe Soupault,1897-1990)这三个人的倡导下成立的,这个团体跟达达主义有一个短暂的交会,之后就产生了分裂。分裂之后,布勒东就带领了这个圈子的艺术家在巴黎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流派,称之为超现实主义。
▲ 安德烈·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的成立以1924年布勒东的一篇文章《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那么超现实主义它所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年布勒东写的《超现实主义宣言》,简单来说,就是主张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思想如实地记录而不受理性监督,去摆脱美学和道德上的任何成见,以发现我们内心当中纯粹的精神自动性”,这是他的原话。所以他所提出来的口号跟抽象派绘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强调一点,就是他们受到了当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人的欲望受到自我的管制,因此人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管制的不真实的内容,所以超现实主义者要突破这样一种理性的管制,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表达自己的冲动,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真实。
超现实主义也是跟绘画密切相关的。首先,我们知道当时在欧洲兴起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流派,这个流派不断地发展,一直到二战之后依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很多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画家,比如说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等等。电影是文学超现实主义和绘画创新主义的一个非常小的旁支,而触发这个旁支的是两个年轻的西班牙人,一个是萨尔瓦多·达利,一个是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1900-1983)。
▲ 萨尔瓦多·达利和路易斯·布努埃尔
核心人物是路易斯·布努埃尔,布努埃尔早年的时候在西班牙学习艺术,当时他觉得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他读了艺术之后,发现自己的这种理想非常低级,他特别想通过艺术来追求一种更为高级的精神生活,所以他就追随着很多当时的欧洲艺术家来到了巴黎。大家知道,1920年代的巴黎就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当中所写的那个巴黎,很多艺术家都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结识很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这个时候,他们激发想象,完成了许多伟大作品的创作,路易斯·布努埃尔当然也不例外,他到了巴黎之后就结识了萨尔瓦多·达利,达利也是一个试图想挤进巴黎艺术圈子的年轻有才华的艺术家。
那么这两个人如何打进以布勒东、阿拉贡为代表的法国艺术家占主流的超现实主义圈子呢?他们的做法是,拍摄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这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就是电影史上鼎鼎大名的《一条安达鲁狗》(Un chien andalou,1929)。
▲ 《一条安达鲁狗》海报
这是一部电影史上非常有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为了完成这个片子,布努埃尔和达利采用了许多非常超前的制作方式。这部电影其实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每一个尝试用语言来讲述这部电影情节的人都被打败了,因为这个电影基本上没有办法按照某种线索来讲述,因为他们有意地打碎了影片当中所有可能的情节逻辑关系,而这就是两个人的目的,他们想展现的就是梦境、潜意识、毫无逻辑的意象在人的意识、脑海当中反复出现的场景。
所以影片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不尝试让观众来理解什么剧情。这个影片开始有一个非常非常独特的情节,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导演本人路易斯·布努埃尔在一个夜晚的阳台上,看到夜空当中一缕云彩划过圆月,接下来的画面就是一个女性面对摄影机,她的眼睛被一只剃刀割开。这个画面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很多人不敢看这个画面。首先我说一下,割开的眼球是一只牛眼珠,为了表达这样一种真实的超现实感,达利和布努埃尔就用了牛眼睛,真的用剃刀完成了这样一个拍摄。
但这个画面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图解。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视觉的欲望理论,就是说人的欲望都是通过视觉来启动的,所以观看总是跟人的欲望相连的,而这样一种割破眼球的情节,它是对于视觉欲望机制的一种破坏。同时,这样一种失明焦虑所联结的是男性的阉割焦虑。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关于当时正在兴起并产生影响的精神分析学的图解。影片当中大量的画面都有精神分析学的痕迹,比如说一只手掌中间有一个洞,里面爬出很多蚂蚁,后来蚂蚁也在达利的绘画当中成为人的欲望的一种代表。还有一场戏,就是两个人从地底下拖出一架破碎的钢琴,钢琴的另一端拴着一只腐烂的驴子尸体等等。那么关于这些意象的表达,就是布努埃尔和达利用年轻的热情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和嘲讽。
这个影片讲述的情节是比较混乱的,所以我不尝试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电影史学者对这个故事的各种版本的解释,但它总体上来讲是一种欲望冲动的不可控制,人的性意识的一种无意识的流动,人对于性意识、性本能的难以控制,以及在这种过程当中人的主体的迷失。
那么这个影片之所以会引起争议,还是因为这两个年轻人真的去找了动物的尸体,以一只真实的牛眼珠来拍这个电影,很多人听到他们拍这个电影都非常害怕,但是效果却是非常惊人的,他们拿这个电影给超现实主义团体放映之后,就立即被纳入到超现实主义团体当中,成为他们的成员。但是事情有很多波折,由于这部电影当时非常成功,布勒东特别希望能够在超现实主义团体的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上发表电影的剧本,可是这个时候不太听话的布努埃尔已经把剧本交给另外一本巴黎的杂志《电影杂志》了。《电影杂志》即将发表剧本,布勒东非常生气,因为超现实主义团体特别强调成员对于团体的忠诚性,是类似于政党一样的艺术团体。布勒东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布努埃尔,甚至威胁要驱逐他,所以布努埃尔不得已还要在杂志上写一个声明,表示《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这个剧本的唯一独家发表者。所以我们看到,当时的艺术家之间交往关系也非常有意思。
那么在布鲁尔创作成功之后,他马上就要创造下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因为《一条安达鲁狗》只是一个十几分钟的短片,他想创作一个长篇,长篇可以更好地展现精神分析学关于人的欲望的理念,那么这个电影就是《黄金时代》(L'âge d'or, 1930)。
▲ 《黄金时代》海报
原定这个作品也是达利跟布努埃尔共同来创作,可是刚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意外,就是达利爱上了比他大9岁的一个美女叫加拉(Gala),这是一段非常传奇的爱情。加拉当时是诗人保罗·艾吕雅(Paul Éluard)的老婆,但是达利还是勇敢地去追求加拉。后来艾吕雅没有办法,就把加拉让给达利,这个时候就达利带着他的的女神去隐居了。布努埃尔找不到达利,只好自己完成了《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作品。这个作品除了延续了《一条安达鲁狗》那些类似于梦境、幻觉、性冲动和性欲望的一些碎片式的情节之外,加入了布努埃尔本人对于西班牙教会非常犀利的讽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布努埃尔从此被西班牙禁止回国,所以就开始了长年的流亡生涯。
▲ 达利梦幻般的加拉肖像《原子加拉》
一提到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家都觉得布努埃尔、达利他们的贡献非常巨大,但他们并不是第一个用电影的手段来表达人的无理性冲动、欲望的导演。其实比他们更早的是一个法国的女导演热尔曼·杜拉克(Germaine Dulac,1882-1942),她在1926年就创作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我称之为超现实主义影片,因为这个影片表达的主题和手法,其实与《一条安达鲁狗》没有区别,而她要比达利他们更早地把这个主题带入电影语言当中,这部电影叫《贝壳与僧侣》(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1926)。
▲ 《贝壳与僧侣》剧照
《贝壳与僧侣》的主角是一个迷上了美丽将军妻子的牧师,他本身是一个神职人员,但却难以克制自己对于性的那种渴望,产生了各种奇异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又有损他神职的形象。最后影片展现的,是他处在这样一种幻想和挣扎之中极为分裂的一系列狂乱的、变态的心理镜头。同时热尔曼·杜拉克采用了很多反常的拍摄方法,比如软焦距、晃动镜头、叠印、将胶片劈开等等,以及只展现密集的身体局部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欲望。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比达利他们更早就用电影的手段,通过技巧上的各种尝试来表达人的欲望。超现实主义电影其实还有很多,以上三部基本是当时在先锋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超现实主义电影带来了一种通过视听,尤其是视觉语言来探索人类潜意识、深层欲望的各种表达的可能性,由此突破了电影作为一种机械复制技术只能复制现实表象的局限性,它可以探讨人的内心、人的冲动、人的欲望,这也是对于电影语言的一种突破。比如说,我们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表达深不可测的、看不见的、深层的冲动、复杂的梦境,这就是超现实主义电影非常重要的贡献,后来也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当中反映人精神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的形式。比如说达利后来就跟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合作过许多悬疑电影的段落、梦境镜头的设计。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与更多热爱电影的人
重返影史高光时刻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39个推荐 粉丝1018人
北京大学教授,电影史学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