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4 | 一日三省吾身

作者:张宏杰

2019-12-20·阅读时长9分钟

43259人看过
对于曾国藩,历史学博士张宏杰以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幽默又不失深度。

04 |一日三省吾身

28.8MB
00:0020:33

我们上一集讲到,曾国藩发誓要改变自己,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那么要改变自己,首先得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定个什么目标呢?

王健林说,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吧。

曾国藩给自己定的这个目标跟王健林先生如出一辙,估计搁到现在,也肯定会被网友们刷爆屏。为什么?因为曾国藩定的这个小目标不一般,是什么呢?是他要当个圣人。

我不当普通人了,当圣人。

圣人这个词儿,我们经常说,但是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圣人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个圣人,和佛,和仙,是一个等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三教并重,有三个主要信仰:儒、释、道。

佛家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释迦牟尼原本是一个凡人,后来成了佛。因此只要你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佛。

道教也说,人人皆有道性或者说真性,因此只要清除妄念,真性显现,苦苦修炼,都可以成仙。

儒家也是一样,儒家说,人人都有圣人之质。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做圣人的潜力,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圣人,就是超人,完美的人,掌握了终极真理的人。你掌握了终极真理,了解天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就能够内圣外王,开创王者的事业。

所以就在三十岁这年,曾国藩下了个决心,要学做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能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最好的人,或者做一个最坏的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在曾国藩修身的路上,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叫唐鉴,一个叫倭仁。我们上一集讲了,曾国藩刚到北京,因为自己生活没有规律,自我管理能力不行,很苦恼。这时候听人说,有一个人,有一套自我管理的密诀,这个人叫唐鉴,是个大儒。曾国藩就跑上门去向他请教。唐鉴说,修身啊,最关键的是每天都要写日记。“静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

就是说,这个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反省日记,反省我自己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即便在出差路上,有什么紧急事务,哪怕生了重病,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当时朝中还有另一个大儒,叫倭仁。曾国藩也曾经向他请教过自我管理,他的办法也是写日记。“倭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今三十本矣。”

也就是说,倭仁修身最下功夫,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记下来,反省自己,然后改正。每天日记都是用楷书写的,写了整整三十本了。

曾国藩一听,这两个大儒,都异口同声要写日记,看来这是不二法门,那我也写吧。

曾国藩以前也写日记。我们看曾国藩全集,他在决心要学做圣人之前,已经写过几年日记了。但是日记和日记不一样,他以前写日记并不是修身日记,那些日记有很多缺点。

哪些缺点呢?

一个是记得不完整,想起来就记一记,想不起来就算了。

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常见的情况。我想我们很多朋友,都记过日记,但是能把记日记这个事坚持下来的,可能不多。

但是我们看很多大人物,比如曾国藩、蒋介石、胡适、鲁迅这些人,说要记日记,就坚持一辈子,一天不落,一直记到临死前。比如鲁迅日记最后一天写于1936年10月18日,为什么写到这一天呢?第二天,10月19日,鲁迅就去世了。

所以日记是一个非常能锻炼人的恒心和毅力的事,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开始写日记。

(图片来自网络)

曾国藩跟我们所有人都一样,以前写日记总是间断。除了坚持不到底,还有一个常人都有的毛病,记得都是流水账,只是简单的备忘录。看曾国藩以前的日记,通常就是一两句话,说今天到谁家串了个门,或者到哪吃了顿饭之类的,只是起一个流水账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写得潦草,是用行书写的,写得匆匆忙忙,反应出内心不沉静。所以从倭仁和唐鉴这,曾国藩学到了一套写日记的新方法。那么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把写日记当成大事来做,要准备一个新的,质量好的日记本。曾国藩就给自己定制了一个日记本。然后呢,用恭楷写日记。什么叫恭楷呢?恭就是恭敬的恭,就是工工整整的小楷。我们知道,写小楷要一笔一划,一丝不苟,这反应了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态。

第二,日记不光要记事,更要记心。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立志学做圣人之日起,曾国藩就通过日记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要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他每天都要细细回忆自己一言一行,发现任何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就要甄别出来,深刻反省。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是,曾国藩是每天早上起来写日记。一个是因为早上起来头脑清醒;另外一个,写日记的一个功能是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让自己的心脱离懒惰、散乱的状态,来面对这新一天的挑战。

所以这是曾国藩日记的三个特点。

上一节我们提到,青年曾国藩身上有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坐不住;傲慢自大,好跟人产生冲突;虚伪不实,爱吹牛。他的自我改造,就从这点开始。

曾国藩开始写日记后,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十二条规矩和课程。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各种事务牵着走。

三是读书不二。不读完这本书,不翻下一本。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事情,这个规律,绝不打断。

四是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不吹牛,不撒谎。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茶余饭后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有意思的事情,给自己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规定得清清楚楚,有固定任务。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固定写半小时的字。

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这样曾国藩就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必须完成的课程。这样一来,他整个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所以这是他针对自己缺点,通过记日记,行进第一方面改变。第二方面,通过记日记,曾国藩对自己的性格、脾气也进行了深刻反省。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反省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 “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

儒家之道要求一个人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首先从自己身上找根源:“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曾国藩说:这个事表面上看虽然两个人都有问题,但是实际上都是我的毛病,为什么呢? 主要是我平时做人不到位。如果我平时在别人心中地位高,人家不至于开口就骂我。就算是他先骂的我,但是我回骂的时候居然问候人家的母亲,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圣人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从勇,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不要不好意思。所以曾国藩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登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前嫌尽释。

至于戒“色”,曾国藩也下了大量功夫。平时多看了哪个漂亮女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把自己痛骂一番。不但多看别的漂亮女人不能容忍,甚至对自己的老婆,对自己的夫妻恩爱,曾国藩也是战战兢兢,老夫老妻行这个敦伦之事,能免就免。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这个“色”一直是很恐惧的。所谓“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中国人普遍认为,“色”欲会让人身体变差。曾国藩身体不好,经常闹病,所以他认为自己有必要节欲。因此他下定决心“日日自苦”,每天都要拼命做事,把精力耗尽,“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就是说,这个牛啊羊啊一看到树苗,总上去啃,你怎么管也没用。怎么办呢?你把这些树苗都砍了,这些牛羊心自然就静下来了。所以每天上床前都把自己累得一点精神头都没有了,上了床自然就没有别的想法了。

当然,这种节制在某些年纪是很难的。所以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曾国藩在日记当中就把自己大骂了一次。那一天他早起读书,怎么也读不进去,“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到了中午,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了,跟老婆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于是骂自己“真禽兽矣!”

所以做圣人实在不容易啊,它要求一个人每一分钟都要对自己的自然本性展开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见肉。但是曾国藩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因为他很快就取得成效了。

什么成效呢?就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他是个资深烟民。烟草这个东西,明朝末年就传到中国来了,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吸烟了。湖南的烟草,很有名,那个味道既恼又辣,劲头十足,很容易上瘾。所以曾国藩读书的时候,每天都读到很晚,靠什么提神呢?就靠这个烟草,他一天到晚,烟筒不离手,总在那咕噜咕噜吸,所以吸得满嘴大黄牙。

我们今天知道这个吸烟不好,古人也不觉得那是什么好事。所以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一想,中国历史上哪个圣贤,是烟民呢?一个都没有。

于是十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神明殛之!”

就是说,我每天头脑昏昏沉沉,就是因为烟吸得太多了。所以他马上把所有烟具都砸了,发了誓,要是再吸一口烟,天打五雷轰。

誓发得很毒,但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说是戒烟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我一年能戒好几十回。其实戒过烟的人都知道,发誓容易坚持难,很少有人戒烟能一次成功。

但是曾国藩做事就是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旦下了决心,就能坚持到底,绝不退让一步。从那天开始,曾国藩一辈子就再也没有碰过烟袋。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就是说,到今天,这个烟瘾现在终于不再犯了。

所以戒烟过程给了曾国藩很大的启发,他领悟到,要破除旧有的习惯,必须有悍然之力,就是说,男人对自己就是要狠一点。“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全力以赴,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

所以,曾国藩通过日记修身法,取得了第一项成功。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我也写日记啊,我也天天在日记当中反省自己,为什么我的进步不快呢?

这是因为曾国藩写日记,还有和我们大家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秘诀。

什么特殊的秘诀呢?

曾国藩写日记,跟今天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条微博是140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写完之后,他会送给自己的朋友传阅,隔一段时间,就把这些日记拿去让他们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所以今天我们看影印出来的曾国藩的日记,有些地方就有朋友的批语,说你今天这件事做得很好,那件事还可以再改进。

曾国藩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永远是有盲点的。但是人都好面子,通过外人来监督自己,往往才是最有效的,就好比说一根基因不太好的竹子,它自己长它可能长得弯弯曲曲的,但是你要把它种在这个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它要跟这些竹子一起争抢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曾国藩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就是说,我向来做事无恒,从现在公开日记起,我能保证一辈子做事有恒了。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不光是青年时期这样做,后来还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一方面是作为档案保存,一方面是给兄弟子侄们看。给他们做一个榜样,让他们看看我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让后辈看着自己,当然就更不好意思偷懒了。

有了师友夹持,有了悍然之力,曾国藩是不是很快就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呢?没有。因为一个人要改变几十年形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张宏杰老师认为,我们普通人一生,只动用了自己百分之五的潜能,还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储备,一辈子也没用过。那么,怎么调动那百分之九十五的储备呢?曾国藩有个说法,叫做鸡孵卵,就是磨炼自己,要有如母鸡孵蛋那样的耐心和韧性。而修身更得张弛有度,刚柔并济,要做到猛火熬和温火煮相结合,不光要猛,还在韧。那么,曾国藩是如何践行这些方法的呢?他的这些修身方法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学习呢?请听第五回:在反复中磨砺,曾国藩的修身立志之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文章作者

张宏杰

发表文章27篇 获得43个推荐 粉丝783人

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作家,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张宏杰·品评曾国藩

天人交战的一生

6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